
河和之契 两河之约
——聊城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文化条件
■ 本报记者 娄小皓 张英东
黄河西来,运河纵贯。黄河与大运河以“人”字交汇的壮丽姿态,在鲁西平原书写了中华民族千年文明史诗,孕育出一颗温润而璀璨的明珠——聊城。千百年来,中华各族儿女在这方沃土上繁衍生息,共饮一河水、同耕一方田,形成了石榴籽般密不可分的命运共同体。
近年来,聊城市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河和之契”的智慧与气度,将运河的包容互鉴、黄河的源远流长、红色的赤诚交融熔铸成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融入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中,以“两河文化”为底色,以红色精神为筋骨,构建起“文化认同—情感共鸣—实践共融”的立体化创建体系,让民族团结之花在“两河明珠”城市的沃土上绚丽绽放。
“和合”之美
奠定民族团结的情感底色
一水连南北,文脉贯古今。大运河,就是一条民族团结之河。
临清,作为隋唐、元代、明清三段运河的交汇之处,因船闸的关系,各族商帮、漕运士兵、移民等在此长时间滞留,间接推动了各民族之间语言、饮食、习俗的交流互鉴。迄今,有50个民族在聊城安居,正是大运河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体现。
8月7日,记者跟随“临清胡同游”发起人刘英顺,在一条狭窄的巷子前停下。这条短短不足百米的通道拐了四道弯,宛如耳朵眼儿一般幽深。“这就是‘耳朵眼儿里跑马’的出处——耳朵眼儿胡同。”刘英顺说。别看这条胡同不起眼,晋商曾不远千里来到这里贩运哈达,捆扎好的哈达从临清出发,经运河漕船运抵天津港,再由汉藏商队经茶马古道输往西藏、青海,这才有了胡同“跑马”的传奇故事。
大运河的民族交融,藏在市井烟火中,源于共生需求。当游客穿过这“运河耳道”,听到的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生生不息的心跳。
这交融的心跳,同样强劲地搏动在临清三和纺织集团的脉搏里。1988年,回族青年宛秋生团结带领18名回汉职工,以2.7万元创业起步,历经30余载,将企业发展为世界最大蜡印布生产基地。厂区内,6条班车穿梭如织,12个“红石榴班组”中各族员工共研哈达古艺,运河的共生基因在此化作多民族共创共享的家园。
这份温暖更在血脉相连的责任担当中传递:临清三和纺织集团“红石榴基金”已累计投入超6000万元,帮扶2.8万人次,从紧急救助员工尿毒症家属,到汶川地震捐赠550万元,再到联合129家企业力挺新疆棉,织就“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壮锦。
研发“冰丝蜡纹”工艺,融合云贵千年蜡染与国际时尚,产品畅销非洲30国;每年输送新疆、内蒙古的6万只“草原使者”湖羊,串起共富链……三和纺织集团正在“一带一路”画卷上谱写民族协作的新篇章。
运河是一条流淌不息的文化长河,不仅托举百业之舟,更承载着知识与智慧的星火,连接起南北的文脉。
海源阁,这座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私人藏书楼,由清代聊城人、江南河道总督杨以增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创建。当时江南战乱,典籍流散,杨以增多方收集这些濒临湮灭的文化瑰宝,依托大运河将它们运抵远离烽烟的家乡。
护万卷古籍,传千年文明。而今,聊城实施海源阁古籍“归阁”工程,与山东出版集团联合打造了海源阁古籍文化中心,不仅展示丰富的古籍文献,还特别呈现《儒典》《全球汉籍合璧—子海》等珍贵资料,系统呈现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的历史脉络。这些珍贵藏书印证了各民族在文化、历史、经济等领域的密切联系,彰显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文化共生关系。
如今,聊城已建成77家海源书房,海源阁也从一座私人藏书楼变为集古籍展陈阅读、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研学、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文化中心。每年,大量海内外游客、中小学生来到这里,参加经典诵读、读书分享等古籍文化体验活动,探寻古籍文化之美。
海源阁以典籍为桥梁,连接起各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情感,让人们在追溯文化根源时,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共同体特质。
“共生”之契
夯实民族团结的生命根基
九曲黄河,奔腾至鲁西平原,在聊城划出一道浑厚弧线。千百年来,热血与汗水交融、号子与桨声交织,孕育出兼收并蓄、和合共生的黄河文化。
冠县地处黄河故道,传统武术查拳发源于此。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查拳以“十路弹腿”的刚劲、“十路穿掌”的绵柔、“十路捣捶”的爆烈,演绎着中华武术“刚柔相济”的哲学精髓。近年来,冠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红石榴武术社团”建设,将查拳纳入中小学体育课程,打造“黄河武魂”研学营地。在“查拳文化节”上,各族青少年以拳会友,在“仆步穿掌”的默契配合中,感受“手到步到、同起同落”的协作精神。
聊城作为黄河下游重要城市,黄河文化在这里展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纽带。黄河文化所蕴含的“同根同源、守望相助”的共同体意识,为聊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了深厚的文化认同基础。
青海与山东,山水同源。黄河自青海发源,经山东入海,山水之间是两省延绵不绝的深厚情谊。聊城三中自2015年创办首届青海班以来,累计招收11届439名青海学子,现已毕业8届317人。10年来,聊城三中始终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重要育人工程,通过打造“聊城老班”亲情班主任团队,形成“情感融心、生活融情、学业融智”三维育人体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校园里,各族学生同吃同住,在朝夕相处中促进文化共赏、心灵共鸣、成长共进,生动践行“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厚情谊。
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在文旅融合中得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聊城市整合沿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精心设计推出“两河之约”民族团结主题旅游线路8条,探索出一条“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民族团结进步新路径,让各族群众在旅游互动中增进情感认同,共建共享发展红利,为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提供了生动注脚。聊城将黄河文化与非遗保护相结合,打造出灵芝、桑黄、阿胶“聊城新三宝”特色品牌。在东阿阿胶城,游客不仅可以参观阿胶博物馆、体验古法熬胶、品尝阿胶糕,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聆听各族群众在黄河岸边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动人故事。
“信念”之力
凝聚民族团结的价值高地
“聊城”之名,在岁月长河里浮沉,沾染了黄河的雄浑,浸润着运河的灵动。回望历史,当强敌压境、山河破碎,聊城从不缺少慷慨悲歌、众志成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聊城各族人民创造了平原游击战的辉煌。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聊城儿女在每个历史时期都为国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聊城贡献”,谱写了永载史册的“聊城篇章”。一部聊城的发展历史,就是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见证和缩影,就是聊城儿女奋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盛世华章的期盼和心声。
7月15日,新华社刊发的一篇题为《独臂老人蔡恩坤守护马本斋烈士陵园40年的故事》的报道,感动了万千网友。聊城作为革命老区,拥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马本斋烈士陵园、范筑先烈士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见证了各族儿女团结奋斗、共御外侮的光辉历史。聊城将这些红色资源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作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教材,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7月25日,“铭记历史——甲午海战暨甲午沉舰水下考古展”在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开展,创新性地将甲午海战历史史实与水下考古成果相结合,通过丰富的展陈形式和互动体验,激发观众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认同感。近年来,聊城市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大宣教工作格局,通过民族团结大讲堂、“运河大讲堂”等形式广泛学习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覆盖干部群众学生等群体30余万人。
红色文化作为聊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精神动力,其当代价值不仅体现在历史记忆的传承上,更体现在对共同未来的奋斗中。聊城市充分挖掘红色文化中的民族团结基因,将其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资源。从马本斋烈士陵园到民族团结大讲堂,红色文化始终是联结各民族情感、强化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纽带,为聊城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提供了坚实的精神基础。
奋楫笃行开新局,民族团结绘华章。站在“十四五”收官与深化改革的关键节点,“两河明珠”聊城,正将深植于运河包容、黄河博大、红色赤诚中的文化伟力,源源不断注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时代征程。聊城各族儿女携手并肩,以团结为楫,以共识为帆,奋力驶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蓝海,一幅和衷共济、气象万千的新聊城画卷正磅礴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