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日子要“紧之有道”
■ 郑文倩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进一步拧紧了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的制度螺栓。坚持过紧日子,不是束手束脚干工作,不是捂紧钱包不花钱,而是要“紧之有道”。广大党员干部要找寻“破局之道”,深悟“民生之道”,善用“统筹之道”,赋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新的时代内涵。
过紧日子若感觉“紧无可紧”,根源在于依循陈规、依照旧俗,未找寻新的方式方法。“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广大党员干部要善于从党的勤俭传统中汲取智慧:延安窑洞,领袖们用旧油桶改造书桌、旧报纸糊墙御寒,变废为宝;我党军队“破烂被服交公”,做到物尽其用。学习“公务餐改革”“光盘行动”“公务拼车”等过紧日子的先进经验,并结合实际探索本地化方案。善用技术赋能,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资源高效配置,构建智能监测精准捕捉隐性浪费,引入绿色环保技术实现资源循环利用,让紧日子更可持续。
党和政府过紧日子,最终是为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过紧日子绝非简单削减开支,根本在于“节用裕民”,这深刻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中央苏区时期“节省每一个铜板为战争和革命事业”的实践,正是将极度紧缺资源精准用于保障群众利益的典范。这启示我们:必须坚决杜绝“面子工程”,将有限财力精准投向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群众最关切领域,不断扩大普惠性,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这既是践行宗旨的必然要求,也是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务实行动。
“破局之道”与“民生之道”,并非割裂的两端,而是驱动过好紧日子的“一体双翼”,必须统筹兼顾、协同推进。没有“破局之道”的创新支撑,“民生之道”易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民生之道”的价值引领,“破局之道”则会航船失舵、迷失方向。因此,党员干部要将破局所释放的资源与效能,精准导入民生所指领域,确保每一项节约举措、每一次创新实践,最终都服务于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这个根本目标。唯有将破局智慧与为民情怀有机融合,方能使“紧日子”紧得其所、紧出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