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共生 携手共进

——聊城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创新实践

■ 本报记者 朱海波 张颖

历史上,聊城这片土地上各民族和谐共居,多元文化融合互鉴。

进入新时代,我市把民族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深入挖掘新时代孔繁森精神内涵,用孔繁森精神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群众,着力打造“繁森故里石榴红”品牌,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焕发蓬勃生机。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我市坚持“全方位谋划、全领域覆盖、全资源整合、全社会参与”,先后涌现出白云、宛秋生等40余位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山东凤祥集团总公司等30余个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聊城获评首批山东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临清市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省级以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基本实现“满堂红”,“繁森故里石榴红”被评为全省民族宗教领域十大品牌。

抓早抓小

在青少年心中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

“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古往今来,无数先贤智者都极为重视早期思想教育引导。我市紧紧抓住青少年阶段这一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以孔繁森精神为引领,多措并举强化学校教育,精心引导和培育大、中、小学生从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为用好思政课这一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我市成立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指导中心,建立起覆盖市县两级的协同共建机制,创新开展“小石榴籽社团”建设工作,积极打造“筑基”工程示范学校,确定聊城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基”工程首批试点学校20个,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聊城是孔繁森的家乡、是孔繁森精神的发源地,传承弘扬孔繁森精神是聊城义不容辞的责任。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将孔繁森精神和红色文化融入课程与实践,成立孔繁森精神与红色文化研究院,连续多年开展“追随繁森足迹”孔繁森精神口述史活动,通过91场专家报告、135次场馆体验、6轮孔繁森精神说课比赛,将孔繁森精神融入教师职业发展、学生成长全过程。学院精心组织“中华民族一家亲”主题实践活动,构建起多维度、立体化的实践路径,拓展交往交流交融平台,“繁益成森”“七彩假期”“三下乡”等志愿服务项目先后获国家级表彰。

《从“繁森”到“繁星”——一个精神坐标30年的传承和闪耀》电视纪录片广泛传播;新时代孔繁森精神与大思政课建设工作交流暨成果发布会成功举办;“两河思政课”系列作品覆盖学生受众10余万人,网络总浏览量超过120万次,转发20余万次……我市积极创新课堂“主渠道”,开拓思政课“新载体”,发挥好“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协同育人功能,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凝聚共识

打造特色鲜明的“铸牢”品牌

风景秀丽的东昌湖畔,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前广场上矗立的红色“人”字碑,给每一位参观者留下极为深刻的“第一印象”。

孔繁森精神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精神财富。我市把孔繁森精神作为重要育人资源,投资3.1亿元建设孔繁森精神教学基地,整合现场教学资源,举办各类培训班270余期次,2.4万余名青海、西藏等省内外党员干部受到精神洗礼。将孔繁森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课程纳入全市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建立新任职领导干部“践行孔繁森精神”专题学习班制度,1060名新任职县级干部接受系统培训,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引领和实践支撑。

聚焦孔繁森精神的时代升华,我市统筹优势资源,开展课题研究。依托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孔繁森精神教学基地等科研教学机构,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的孔繁森精神研究”等一批重要理论研究成果。聊城市社科联将“孔繁森精神研究”纳入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21—2024年连续4年在省人文社科课题中设立“孔繁森精神研究”专项。在2025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中设立“孔繁森精神研究”专项,立项课题21项。连续两年承办全国性“弘扬孔繁森精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会,推动形成孔繁森精神时代价值研究品牌,为推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聊城样板”。

“繁森故里石榴红”,是具有聊城鲜明标识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品牌。我市组织开展“繁森故里石榴红”网络大讲堂、培训班等系列活动,参与人数超过10万人次;创建“红石榴”社区、家园等125处,主题公园、广场23处,学校30所,市县两级开通“民族团结号”公交车66辆。

在东昌府区端庄社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程梅(化名)常闹着要“借钱买车票”回老家,为了抚慰程梅的思乡之情,社区工作人员精心布置了“车站”和“售票处”,并化身“售票员”或“同乡”陪她“回家”。这份温暖的回应,让程梅的身体有了好转迹象。老人远在新加坡的儿子动情地说:“社区的温暖让我感受到了祖国的温度!”

在聊城,人们敬孔繁森、讲孔繁森、学孔繁森。高唐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杜立芝40年如一日奔忙于田间地头,“白云热线”成为覆盖市县两级检察院和畅通“信、访、网、电、视频”多渠道的信访平台,青海籍老板马成祥的拉面馆里环卫工人可以免费吃拉面,李爱香的手擀面馆为遇到困难的人提供“爱心餐”,卖盖浇饭的庄志凯坚持“不卖隔夜饭,余餐赠骑手”……随着一位位平凡英雄走进大众视野,“繁森”的精神正在点亮“繁星”,融入百姓生活,汇成爱的洪流。

东西协作

争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

交往交流交融,是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

7月11日,聊城市为第五批援青干部人才举行欢送会。近年来,我市援青干部人才担当实干、接续奋斗,在青海湖畔续写新时代“孔繁森精神”,为推动刚察县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

传承孔繁森精神,增进民族团结,聊城高校学子在行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启动以来,聊大学子积极响应,至今已有2300名优秀毕业生入选,人数居全国高校首位,占山东省总派出人数的1/8。其中,417人服务期满后选择扎根西部。”聊城大学团委志愿者工作部部长荣存福介绍,今年3月,聊城大学举办第三届西部计划文化节,30名往届志愿者受邀回母校,举办事迹报告会、政策宣讲会、招募咨询会175场次。

8月4日,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志愿支教队结束服务,从新疆喀什地区麦盖提县返聊。支教服务期间,他们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鲁疆一家亲 文化永传承”等主题,开展普通话教学、非遗艺术创作等课程教学,为当地学生带来了知识与欢乐,也促进了两地文化交流融合,成为东西部协作与文化交流的践行者。“这次支教让我对鲁疆文化交流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感受到支教工作不仅是传递知识,也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青春力量。”支教队队长谭凯月说。

榜样的力量,催人奋进。从黄河之滨到雪域高原,一批批聊城干部人才沿着孔繁森的足迹,将热情与奉献挥洒在祖国西部广袤的土地上。聊城市与西藏阿里地区、青海省刚察县、重庆市彭水县对接,在项目建设、产业发展、教育医疗等方面互助合作、共同发展。组织开展聊城—刚察文旅座谈会、“千车万人海北行”活动,打造“道中华·聊城行·运河游”体验路线,组建完善民族团结宣讲“青骑兵”队伍,开展“鲁藏青少年手拉手”联谊活动等,多次开展聊城—彭水产销对接展示展销活动,促进了东西部交往交流交融。

孔繁森精神是伟岸的丰碑、不熄的火炬、光辉的旗帜,源自聊城更属于全国,成于个体更影响群体,辉映过去更指引未来。在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进程中,聊城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做孔繁森精神的传承者、践行者,持续擦亮“繁森故里石榴红”品牌,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聊城样板”,让孔繁森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华,闪耀在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之路上。

2025-09-11 ——聊城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创新实践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5938.html 1 和合共生 携手共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