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拔节生长 秘诀何在
——茌平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解码
■ 本报记者 王军豪
本报通讯员 马红坤 初同伟
9月7日,茌平区温陈街道的金谷家庭农场负责人石林林正带领工人检修农机。金谷家庭农场通过流转土地1500余亩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引入夏玉米精准滴灌水肥一体化项目,在沿黄沙性土壤条件下创下亩产841.8公斤的当地高产纪录。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生力军”和“突击队”。茌平区打好增量、提质、强能“组合拳”,培育出121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44家家庭农场,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个个管理水平高、发展效益好、服务带动能力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同星星之火,点燃了茌平乡村振兴的燎原之势。
点燃强劲引擎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茌平区积极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拥抱科技,将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农业生产,推动农业向智能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信发集团农业有限公司利用小刘新村建设腾出的土地建设了信发现代农业产业园。砌块式智慧樱桃大棚、玻璃温室草莓大棚、加州鲈鱼养殖场,处处充满现代农业的智慧化气息。其立体式种植水肥一体化系统主要由云平台、土壤水分数据采集终端、视频监控、一体化水肥施肥器、田间管道等组成,可根据土壤墒情和需肥规律制定周期性水肥计划。
将工业生产理念植入农业经营全过程,依托数字农业大数据应用服务平台,对农作物生长环境进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打破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产量效益不稳定等瓶颈。
在茌平,智慧农业不再是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实践。丰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联合收割机安装北斗导航系统,农机手可以在手机上实时操控、查看机械作业,作业效率是原来的2倍以上,作业时间缩短超过50%。
打造人才高地
乡村全面振兴,人才是关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更离不开新型农业人才投身其中。
秋日,暖阳下的耿店村生机勃勃。这个700多人的村庄,一度有二三百人外出打工,村里冷冷清清。随着以优势产业吸引百余名“棚二代”回乡创业,耿店村蹚出了一条平原地区返乡人才推动乡村振兴的特色道路。
做大做强产业、服务提档升级,搭建育才平台、激发人才潜力,是耿店村引凤返乡的基础。
为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质”,茌平区推广耿店“棚二代”人才归乡经验,依托聊城市乡村实用人才培训学院,全力打造“1+6+3”农业带头人培育模式。“1+6+3”,即编制专业理论教材,建成耿店新村、鲍庄新村等6个现场教学基地,常态化邀请全国劳模、大学教授、本土农技专家等3类人才授课,培育出一大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
此外,茌平区积极提升服务品质层次,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辅导员”制度,累计遴选“辅导员”320名,涵盖农业技术、畜牧水产技术、法律、会计、管理、经济等专业。
扶上马送一程
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必须扶上马再送一程。
韩屯镇中泽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洪燕说:“我托管了3700多亩地,打药机、无人机、全自动收割机等设备有20多台(套),合作社的农户用我们的智能设备管理农田,不但节省人力,一亩地还能省180元钱成本。”
立足破解“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难题,茌平全域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培育了300多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其中86家纳入相关名录库。
以土地托管为导向,推进农业规模化;以农机服务为导向,推动农业现代化;以精准需求为导向,推动产品订单化……茌平区不断构建惠农机制,助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效”。
为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量”,茌平区着力优化政策供给,积极构建从注册登记到运营指导的全链条服务体系。该区整合农业农村、行政审批等9部门职能,成立一站式服务先锋站,通过“政策礼包+专家定制服务”模式,既提供标准化审批服务,又选派技术团队开展测土配方、智能施肥等专业指导。
茌平区通过对农业生产耕、种、防、收等服务环节的财政补助,支持专业化农业服务组织为农户提供集中连片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该区累计争取社会化服务财政补贴资金近3000万元,补贴面积达60万亩,惠及小农户11万户。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拔节生长”,是政策扶持、科技创新、模式创新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仅推动了农业转型升级,促进了乡村振兴,更为茌平农业强区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