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沙滩”到“百里画廊”

——东阿县书写生态文明绿色答卷

■ 本报记者 赵艳君

本报通讯员 李爱明

金秋九月,走在黄河东阿段大堤上,一侧是黄河如带,水声滔滔;一侧是林木如海,鸟鸣啁啾。风里裹着自然的清爽,让人打心底里敞亮。

东阿是黄河下游重要的生态节点,沿黄57.25公里的土地,曾因黄河决口泛滥、沉沙池泥沙堆积,成了黄泛平原风沙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近年来,东阿牢固树立“两山”理念,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把造林治沙和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文化繁荣拧成一股绳,走出了生态变好、产业振兴的双赢路,也亮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东阿样板”。

东阿坚守“工程带动、全域织绿”的理念,靠林长制把全域绿化管得扎实。生态隔离带、绿色通道、农田林网、围村林,一项项工程接着干;各类绿化资源往一块凑,大家都来添把绿。慢慢地,点线面连起来,乔灌草搭着长,立体绿化的格局就成了。曾经黄沙漫天的地方,渐渐变成林茂粮丰的绿洲——全县粮食实现“二十一连丰”,鸟类种类多达256种,“中国喜鹊之乡”不是虚名。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园林县城的牌子也先后落地,东阿更是成为全国平原绿化的一面旗帜。

要让绿化既管用又好看,东阿把劲儿用在“城区、乡村、沿黄”三大块,接着推进城区绿化、道路绿化等“七大工程”,搭起“1+8+N”的城乡绿化架子。

城区里,照着“精致城市、花园城市”来建。城市更新时,留块地种绿,拆了违建也种绿,口袋公园建了一个又一个。现在市民推开窗见绿,出门进公园,早成了平常事。乡村里,借着人居环境整治,村庄四周、闲置宅基地上,种上核桃、山楂这些能赚钱的苗木,搞“一村万树”工程,每个村都有自己的特色。沿黄边上,重点打造“春花秋实、百里画廊”景观带,36个沿黄村庄串起来,成了“幸福河畔・和美乡村”的好模样。

东阿还挖特色、找资源,搞起“林业+康养”“林业+文旅”。以东阿黄河国家森林公园为核心,把艾山牡丹、鱼山人文这些好资源串起来,打造出“沿黄九品·品品连乡”“鱼山梵韵·七星诗章”的农文旅片区。艾山村成了全省景区化村庄,牡丹观光节已举办九年,2025年承办了第四届山东省森林文化周。“阿胶养生·黄河怡情”的牌子越来越响,生态的“好颜值”,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

“睁不开眼,张不开嘴,揭不开锅”——这话,是多年前沉沙池区老百姓的真实日子。为了让沙区生态变好,让老百姓日子过顺,东阿县在沉沙池区植树、建设湿地公园、种植经济作物,一系列生态修复措施过后,过去的“风沙滩”,现在成了“绿洲地”“绿氧吧”。公园一年能接待4万多游客,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样都拿到了。

东阿刘集镇的千亩梨园,不光把流动沙丘“锁”住了,还带起了特色种植。“俺们北崔村,种了2000亩黄金梨,果子远销国内外,一年下来,果园净收入就有2000多万元!”刘集镇北崔村党支部书记曹兴民说得实在。东阿借着和美乡村集中连片区建设,靠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把优势林果产业扶起来。现在全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的“三品”认证有183个,国家地理标志商标10个。生态农业种出来的“果实”,真真切切变成了老百姓手里的“致富果”。

2025-09-11 ——东阿县书写生态文明绿色答卷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5946.html 1 从“风沙滩”到“百里画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