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代表“云端”高效履职
——莘县“数字人大”平台建设试点工作综述
■ 本报记者 苑莘
本报通讯员 刘久岩
进入数字化时代,人大代表如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更好地履行职责,是新时代对人大代表提出的重要议题。莘县作为全省“数字人大”平台建设3个试点县之一,坚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积极探索“数字人大”平台的应用与拓展,推动数字技术与人大工作深度融合,不断提升人大工作质效,助力新时代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
构建线上代表履职阵地
莘县人大常委会依托“数字人大”平台建设,全方位搭建人大“云上”阵地,打通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成立以常委会主任为组长的数字人大建设专项领导小组,制定“数字人大”平台管理办法等系列制度体系,先后举办3期专题培训,覆盖各镇(街)平台管理员及各级人大代表共650余人次,确保各线上模块能正常运行,各级代表能熟练掌握并运用到人大工作中,有力夯实平台搭建的“云”基础。
据统计,目前427名市县两级人大代表已全部入驻平台开展履职活动,28名平台管理员实时开展线上服务,确保平台运行通畅。将“数字人大”平台功能简介在各镇(街)人大代表联系选民工作室广泛张贴,组织人大代表向群众宣传“数字人大”平台,持续提高平台的知晓率和使用率。围绕代表履职和核心业务,创新打造了“代表开讲·聚能堂”“云上人大·微学堂”“代表智库·聚力行”等一系列具有莘县特色的数字化人大代表学习、履职品牌,不断丰富“数字人大”的内涵与应用场景。
数字化评价代表履职
“我今年的履职积分已经121分了,全县排名前十。”“我再参加两次活动就能赶上你了,咱可不能落后让人笑话。”这是两名县人大代表正在讨论履职积分的场景。针对部分代表闭会期间履职热情不高的问题,莘县人大常委会依托“数字人大”平台探索建立了人大代表履职积分量化考评体系,对代表履职情况进行科学、量化的识别、评价,构建代表管理、指导及退出机制。制定细化的量化积分标准,对代表参加会议期间工作、代表闭会期间列席县人大常委会会议、参加学习培训、参加代表视察调研活动、联系选区群众活动等9项履职情况分别进行赋分,对提出优秀建议、监督解决实际问题、群众满意度高、获得荣誉等情况的代表设立履职加分项,代表履职得分公开排名,实现了代表履职评价的具体化、数字化,激励代表履职“有为”。
今年8月,莘县依托“数字人大”平台开展“代表监督护航 助力民营经济发展”线上主题活动,住莘县的350余名各级代表积极参与,依托线上线下履职平台开展代表监督活动452次,填写调查问卷340余份,提出优化营商环境、精简进企检查、改进专业人才引进待遇等意见建议44条。莘县依托数字化代表履职评价体系,着眼于明年的人大换届,探索建立人大代表退出机制,对履职意识不强、能力不足、不能正常履职的代表果断亮出“红黄牌”,确保代表队伍的先进性和代表履职的高效性。
线上监督惠及民生福祉
县、乡两级的人大代表位于社会治理的最基层、最末端,离老百姓最近,熟悉和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莘县人大常委会依托“数字人大”平台建设,设立聚焦民生、反映民声的“代表随手拍”特色模块,并将其与政府市民热线平台对接。与政府部门协商制定问题解决机制,一般问题48小时内响应,复杂问题10个工作日内办结,问题办结情况告知代表并征求反馈意见,构建涵盖问题提交、交办、办理、反馈、评价的完整工作链条。鼓励和引导代表主动走进群众中间,广泛听取民声民意,积极发现基层中存在的诸如农村人居环境、噪音扰民、道路拥堵等关乎民生的小问题、微线索,并将问题以照片和文字的形式反映到“代表随手拍”模块,问题线索同步转至市民热线平台,监督和推动政府通过解决这些民生小事,切实提升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
围绕拓展人大代表收集社情民意与民生问题线索的路径渠道,莘县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了“代表监督365”活动,各镇(街)代表联系选民工作室将“代表联系选民二维码”上墙亮相,选民扫码即可添加代表的个人微信,让代表与选民“码”上见面,确保群众能随时找到代表反映问题、了解问题解决进度。截至目前,平台“代表随手拍”模块已推动解决道路交通不畅、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不到位、摊贩占道经营、违规停车等民生实事5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