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方正:三尺讲台到千亩粮田的“跨界”深耕
■ 本报记者 刘晓伟
本报通讯员 张素芳
从教龄6年的教师到管理千亩良田的新农人,齐方正用科学方法和坚定信念,在鲁西大地上谱写出一曲现代农业的丰收之歌。
9月13日,东昌府区斗虎屯镇的玉米地里,一片绿意盎然。种粮大户齐方正正在为村民讲解玉米密植滴灌技术,他种植的1000多亩玉米全部采用这项新技术。“以去年收成为例,每亩增产15%—20%。”
1987年,齐方正出生在冠县一个教育世家。家中先后有七人从事教师职业,父亲更是在讲台上坚守了三十九个春秋。受家庭熏陶,他大学毕业后也踏上三尺讲台,成为了一名教师。
“6年的教学生涯,让我学会了系统规划和耐心沟通,这些能力至今仍在影响着我。”齐方正说。2020年,他做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离开稳定的教师岗位,投身农业。
“很多人说我大胆,但这其实是经过长期思考和实地调研后的决定。”带着数十万元创业资金,他与合伙人加盟一家农业服务公司,从零开始学习农业知识。
从识别作物病害到操作农机,从掌握灌溉技术到参与粮食销售,齐方正坦言,那段时间“比上大学累得多”。他走进田间地头,向老农请教翻耕播种的经验,与农技专家探讨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前往粮库与收购商沟通销售策略……从种到收,从仓储到销售,每一个环节他都亲自参与,逐渐建立起一套规模化管理体系。
“农业不是一个仅靠情怀就能做好的行业,它更需要科学的方法、持久的耐心和坚定的信念。”齐方正说。2023年,在斗虎屯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他成立聊城东冠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组建起一支全部由大学生组成的年轻团队。“我们为每一位员工缴纳五险一金,就是希望吸引更多有知识的年轻人回到家乡、扎根农村。”他表示。
紧抓山东省“吨半粮”产能建设和粮食单产提升政策机遇,齐方正以斗虎屯镇为核心,流转土地1400余亩。其中,1200余亩用于小麦玉米轮作,全面推广宽窄行密植、滴灌水肥一体化等新技术。“我们优选高强筋小麦和耐密抗倒伏玉米品种,单产提升显著,每亩玉米较传统种植方式增收约200元。”
“既要保障粮食安全,也要探索多元经营,这样才能增强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性。”齐方正在其余200亩地上尝试种植牛蒡、葫芦巴籽、丹参、半夏等特色药材,并探索产地初加工技术。
如今,东冠农业已成为斗虎屯镇农业现代化示范点之一。齐方正通过轮作休耕、增施有机肥等方式改良土壤,逐渐引入智能播种机、无人机飞防等现代化装备。同时,他积极开展农技培训、农资共享,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
从人民教师到农业公司负责人,齐方正的转型不仅是个人职业赛道的转换,更是新一代农业创业者响应国家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缩影。
在他的带领下,东冠农业正朝着标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团队建立了完善的农业生产管理流程,还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对作物生长全程的精准监控。齐方正表示:“我们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建设500亩智慧农业示范基地,推广‘订单农业+标准化生产’模式,带动更多农户增收致富。”
“土地是最诚实的,你付出多少,它就回报多少。”齐方正望着眼前连片的玉米地说,“我愿意在这片广阔的田野上,继续书写属于新农人的诗篇。希望我们的故事能够激励更多年轻人投身农业,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