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枝独秀”到“众木成林”

——茌平“头号工程”的铝产业生态解法

编者按 “头号工程”不能是头部企业的孤峰高耸,而应是孕育“产业群峰”的重要行动。通过链主裂变产业链、政策浇灌创新链、集群重构价值链,传统工业区在“头号工程”引领下,实现了从资源依赖到生态赋能的质变——茌平这一生态解法,为县域工业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

■ 本报记者 王军豪

本报通讯员 刘明明 彭月勇 曹心怡

铝产业,是茌平区“鲁西领跑、全省先进”的底气所在。

依托多年积累的产业优势,茌平区独有的铝水直供、优惠能源等保障体系成功吸引了150多家汽车配件、铝型材等企业抱团发展,已经形成了年产能包括上千万台(套)热交换器、350万只铝合金轮毂、50万套三元催化器等百亿级的特色“链”上产业集群。

从当年信发集团的“一枝独秀”,到如今铝产业集群的“众木成林”,茌平区承压奋进、克难前行,大力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通过链主引领、专精特新支撑、中小微企业协同发展,向千亿级产业集群进发。在铝产业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茌平区给出了答案。

头部企业引领

激活产业升级新引擎

一家企业的目标能有多宏大?山东信通铝业有限公司给出的答案是“创世界知名企业”。

9月13日,记者走进信通铝业的智能化生产车间,重型铝卷自动移载机器人正精准搬运原料,冷轧生产线上的板形仪实时监测产品精度,工人们在数字化大屏前紧盯参数,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

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年产18万吨铝板带箔,产品应用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等国家工程,并远销全球20多个国家。

信通铝业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与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36项省级技术创新项目,拥有12项发明专利,其自主研发的APS自动排产系统、MES生产执行系统,推动企业获评山东省智能工厂和数字经济“晨星工厂”。2023年,企业跻身国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行列,成为聊城市新材料领军企业50强。

信通铝业成为茌平工业强链补链的标杆。而在山东骏程金属科技有限公司,万吨锻压机每天都上演“秒级奇迹”。

“45秒,一个高品质铝合金车轮就锻造出来了。”公司副总经理刘淑新说,骏程轮毂独创锻压技术,解决了铸造铝轮毂强度低、不耐撞的问题,打破了美国的技术封锁,产品相比传统轮毂减重30%,每百公里能省2—5升油。持续的创新让骏程科技拿下了山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等荣誉,手握近50项专利。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头号工程”要壮大,离不开头部企业的支撑和引领。

近年来,茌平区持续开展培优塑强行动,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通过6S管理、数字化改造等专项服务精准扶持,优质企业的数量不断跃升。截至目前,茌平共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省级单项冠军1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6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199家。

产业链聚合

构筑创新发展强支撑

一家企业的创新力度有多大?信发集团给出的答案是:即使是一颗石子,也能实现6次变身。

在信发集团,循环经济模式成为行业标杆。一吨125元的石子经6次转化生成价值1500元的纸面石膏板,年处理固废1400万吨,创造效益20亿元。

近年来,信发集团通过数字赋能和科技投入,实现了全链条低碳生产。数据可见一斑:41项技术攻关、18项专利实现“固废零存量”,更以3573万吨碳交易量(占全国5.25%)展现市场引领力;30万吨工业废气转化为樱桃种植气肥,年产值破亿,打造“工业碳源—农业碳汇”闭环;160亿元投资山东、新疆等地1000万千瓦风光项目,年减碳500万吨……

茌平区以政策链激活产业链,助力信发旗下企业包揽2025年省级技术创新项目16个,并成功入围山东省工业资源综合利用试点基地,全区形成“能源—有色—化工—建材—农业”五大循环产业链,年减排二氧化碳260万吨,增加效益超百亿元。

以信发集团为榜样,茌平区其他产业链企业的聚合也在进中提质。

“德通的实验室真给力!仅两天时间,就帮我们测出了风洞试验、冷热冲击的关键数据,帮我们快速改进了产品,按时把货送到了欧洲。”日前,顺利交付海外订单的海润汽车零配件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宪才说。

汽车配件行业是茌平铝产业链条的重要一环,仅区汽车配件工业园区就有31家企业,年产量达4000多万套。为拉动汽配行业整体发展,茌平区成立了汽配行业联盟,扶持龙头企业德通交通器材制造有限公司成立“共享实验室”,在技术创新、产业检验等方面为各中小企业提供便利,力争链上企业“一个也不掉队”。

德通交通器材近年来下大力气研发新能源汽车散热器,市场份额连年增长。“零跑、华为、长安这些汽车品牌都用上了我们的产品。”德通交通器材技术总监李克峰说,“我们突破了传统铝水箱的限制,把电动车的能耗降低了15%。”

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德通交通器材整合各种资源,带动茌平几十家关联企业集群发展,以打造全市散热器行业研发基地和检测中心为目标,建成“一站式”技术检测服务平台,为50余家汽车配件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让这些企业闯国际市场有了“金钥匙”。

政策精准滴灌

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

企业缺钱怎么办?茌平给出的答案是“凭专利即可贷款,信用好还能‘零抵押’”。

“‘专利贷’真是救命钱,1000万元3天就到账了,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鲁环散热器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张丙军看着银行到账短信,一脸惊喜。

鲁环散热器有限公司的经历得益于茌平区创新推行的信用体系建设——企业凭优良信用能优先享受政策红利,把“专利本”变成“现金”,A级企业还能享受“零抵押”贷款的便利。

好的产业生态,离不开政府的贴心服务。茌平区精准发力,当好企业的服务员,把中小微企业的活力激发出来。

茌平区积极搭台子,帮企业引人才、拓渠道,通过举办“铝产业发展院士专家聊城行”活动,请顶尖专家到企业“把脉开方”。2024年举办的汽车动力及内燃机基础产业先进技术高峰论坛暨聊城·中国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更是给本地企业搭了个大舞台,来自全国的百余家企业前来对接需求、碰撞火花。

政策红利实打实地往“新质生产力”上倾斜。去年,茌平区财政专门拿出3300万余元定向扶持企业更新设备,最高补贴20%。德通交通器材新上的智能钎焊生产线,就享受了这一政策。此外,17家中小微企业享受了上级的稳增长奖补资金。

为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茌平区以“纾困解难、助企增效”为核心,创新推出“链长制+项目管家”双轨服务机制,由区委书记牵头铝电产业链专班,设立2亿元技改基金,带动全区技改投资增长88.2%,形成“政策直达—问题速解—发展提质”的良性循环。

茌平区通过“亲清云港”数字平台为企业精准匹配政策,1000余家企业注册上线,兑现科技创新扶持资金980万元,助力60家企业技术升级,推动27家企业完成数字化改造和绿色工厂认证,同时深入开展小微企业融资“千企万户大走访”,建立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引导信贷资金快速直达小微企业。截至7月底,共走访企业2.31万家,9700家企业成功获贷,累计放贷金额43.46亿元。

如今的茌平,正以“链”为笔,锚定“鲁西领跑、全省先进”的目标,饱蘸绿色和创新的浓墨,奋力书写着“头号工程”的茌平解法。

2025-09-17 ——茌平“头号工程”的铝产业生态解法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6230.html 1 从“一枝独秀”到“众木成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