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系统思维推进乡村产业振兴
■ 朱海波
9月15日,《聊城市乡村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正式出台,从优布局、建集群、促升级、育主体、美环境、兴产业、强要素等七个方面作了统筹安排,标志着我市乡村振兴战略迈入产业提档、农民增收的深化阶段。这份立足平原特色、呼应农民期盼的富民指南,不仅为乡村产业注入新动能,更勾勒出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现代化图景。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基,我市乡村产业虽然规模较大,但也存在产业链条短、品牌农业少、总体效益不高等诸多问题,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撑力度还不够大。推进平原特色乡村振兴,要着眼于产业振兴,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长期以来,乡村产业碎片化、同质化问题制约着农民增收,《实施方案》以系统性思维破局——通过三级布局打通县、镇、村发展脉络。县级量身定制主导产业,避免千篇一律,镇级培育特色产业,村级激活家门口的微型工厂,让资源禀赋真正转化为致富资本。通过集群作战,整合土地、资金、技术要素,推动粮田变工厂、农房变车间,实现产村融合、连片振兴,随着家门口的加工厂雨后春笋般涌现,就地就近就业将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面对“谁来种地、如何增收”的时代之问,《实施方案》亮出硬招。一是科技赋能,推广数字大棚、智能灌溉等“新农具”,让果蔬种植、肉鸭养殖等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二是机制创新,发展“村社+企业+保险”订单模式,确保农民种得安心、卖得称心,破解丰产不丰收困局;三是绿色转型,通过秸秆变饲料、粪污变能源的循环利用,让更多生态红利转化为经济收益。
随着一产由大转强,我市平原农业将由一产向二产、三产延伸,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围绕我市丰富的两河文化、红色文化、阿胶文化等特色资源,以及葫芦雕刻、木版年画等非遗技艺,都有更大的文章可做,更多的田园村庄会变身文创打卡地。随着更多沿黄康养游、运河休闲带等农文旅融合项目的落地,城市消费力会涌向广袤田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将实现有机衔接,新型城乡关系将得以重塑。
《实施方案》用三级布局打破撒胡椒面式的投入方式,用集群发展扭转单打独斗的产业困境,用机制创新叩响共富之门,当科技扎根泥土、文化唤醒乡愁、生态反哺民生,平原特色乡村振兴的聊城路径将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