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场里的资金密码

——高唐农商银行助推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壮大

■ 尹腾淑 于延飞

秋分时节,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高唐县清平镇的乡间小路上已响起脚步声。养殖户于为涛裹紧外套,踩着露水往养猪场去。这个在清平镇土生土长的汉子,从未想过自己的营生能和“金融”二字产生这么深的羁绊,直到高唐农商银行的一笔贷款,像春日的雨水般落进他的生活。

于为涛的养猪场藏在两片杨树林中间,远远望去,蓝顶的猪舍在绿树间格外显眼。推开贴满消毒提示的铁门,扑面而来的不是想象中的腥臭味,而是通风系统送出的清新空气。

“这得归功于新换的风机,以前旧设备嗡嗡响还不管用,一到夏天,猪就扎堆喘气。”他指着墙上的温控屏,上面24℃的数字稳稳跳动,“高唐农商银行248万元贷款到账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这通风系统全换了。”

刚转型做合同代养时,于为涛手里只有两个旧猪舍,还是父亲那辈传下来的。“当时大型猪企来镇上找代养户,要求猪舍得有温控、防疫设施,我东拼西凑借了钱,才算勉强达标。”他蹲在新修的漏粪板旁,“你看这水泥标号,以前用的那种半年就酥了,现在这强度,能用十年。”

几个月前的一场危机,于为涛至今想起来还后背发凉。猪价持续下跌,合作企业还把结算周期从45天延长到60天,可6名工人的工资不能拖——厂长每月8000元,5个饲养员每人5500元,谁家都等着这笔钱买化肥、交电费。更急人的是,老猪舍的屋顶在一场雨后塌了个角,雨水灌进栏位,多头育肥猪发起高烧,兽医站的人来看了直摇头:“再不修,这批猪就得全废。”

那天晚上,于为涛在猪场办公室坐了整夜,烟蒂堆了满满一烟灰缸。他翻出手机里存的银行客户经理电话,犹豫了好几次才拨通。“本来没抱啥希望,以前去银行贷款,光要的那些报表就能把人绕晕。”让他没想到的是,第二天一早,高唐农商银行的客户经理就带着两个同事来了,没先问报表,而是直接进了猪舍。

“王经理蹲在粪沟边看了半小时,问我这漏粪板多久清理一次;又去饲料房数料袋,说能算出实际存栏量。”于为涛的妻子在一旁补充,更让他们意外的是,高唐农商银行没要房产证抵押,而是盯着那份和大型猪企签的代养合同反复看,又打电话核实了历年的出栏数据。

“我们看的是实实在在的经营,不是纸上的数字。”客户经理后来跟于为涛解释,“你这猪场每年出栏多少头,成活率比行业平均水平高三个点,这就是最好的信誉。”从提交申请到248万元“昌信担保贷”贷款到账,只用了5个工作日。放款那天,于为涛正在给猪打针,收到到账短信时,针管差点掉在地上。

这笔资金如同注入产业的“强心剂”,让于为涛迅速盘活了养殖产业链条。他第一时间更换了新设备,现在正准备继续扩大养殖规模。

从断链危机到扩栏希望,在猪场打工的于爱国大爷最有发言权。这位庄稼汉 以前在天津工地绑钢筋,冬天冻得手发僵,现在每天给猪添料、打扫栏舍,晚上还能回家给老伴做饭。“上个月领了5500块,和以前在工地挣得差不多,还能照看家里的三亩麦子。”他手机里存着孙子的视频,小家伙在镜头里喊“爷爷买糖”,老人笑得眼角堆起皱纹。

2025-09-26 ——高唐农商银行助推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壮大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6706.html 1 养殖场里的资金密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