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研 共享 共进
——东昌府区“教学共同体”助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走笔
■ 郝凯 赵晶
秋意渐浓,东昌府区各个学校的教研活动却格外火热。“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对学生个体差异的深刻理解和尊重。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细致分析,能够精准把握每位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从而制定个性化教学计划。”东昌府区中学语文教研员王春然结束在张炉集中学举办的联合教研实践活动,在笔记本上认真记录着感想。“自从东昌府区教研员驻校活动开启之后,各个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有了新的平台,教育研究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王春然感慨。
王春然的感受,正是东昌府区推行“教研员驻校 引领城乡携手提质”行动的生动写照。东昌府区以创建山东省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为契机,创新实施教研员下沉机制,通过城乡学校携手提质、组建区域教学共同体协同发展等举措,有效破解了农村学校教研薄弱难题,激活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潭春水”。
精准帮扶:“五个一”机制破解教研难题
“学校地处城乡接合部,留守儿童多,隔辈老人带多个孩子的现象普遍,师资薄弱问题突出。”东昌府区梁水镇镇中心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杜金元坦言。针对这一困境,东昌府区教育和体育局今年9月出台专项实施方案,建立“一科一校一品牌”精准对接机制,要求教研员深入农村学校开展“一周一驻校、一月一诊断、一季一示范、一年一课题、三年一品牌”的“五个一”深度教研行动。
“我们要当好教师专业成长的‘拐杖’,既要发现问题,更要解决问题。”东昌府区数学教研员陶红说。围绕课堂教学情况,陶红与梁水镇镇中学的老师面对面交流,分别从课前备课、教学设计、课堂活动、试题分析、日常习惯等环节对教学工作进行研讨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这种“贴身指导”让梁水镇镇中心学校教师受益匪浅。在东昌府区教体局指导下,各学科教研员驻校期间,不仅随堂听课指导教学,还帮助城乡学校之间建立教学共同体。9月24日,东昌府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突破年暨山东省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学前教育游戏活动实验区建设推进会在聊城四中向阳校区召开。会上,聊城英特学校与梁水镇镇中心学校、聊城市实验中学与道口铺中学作为城乡学校代表,现场签署了城乡学校携手提质工作协议。
城乡联动:共同体建设促教育优质均衡
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下,推动学校组织变革与创新、引导教师开展共享共研,已成为东昌府区突破教育发展瓶颈的关键路径。东昌府区创新搭建教研共享平台,组织城区名师到农村学校送教下乡,同时安排农村教师到城区学校跟岗学习。
“合作学校教师教研参与度显著提升,实现了从‘被动等安排’向‘主动搞创新’的深刻转变。”教育高质量发展专家顾问冯明才表示。东昌府区构建了“1+1+N”教学共同体模式,以聊城市实验中学、聊城英特学校等优质校为龙头,带动农村学校共同发展。截至目前,东昌府区已联合组建26个区域教学共同体,覆盖带动全区162所学校,开展联合教研活动200余场,城乡教师同课异构、共研课堂实现常态化。签订携手提质协议后,合作学校教师每月开展联合教研,共享教学资源,共解教学难题。
质量跃升:从“薄弱校”到“优质校”的蜕变
城乡教研一体化带动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东昌府区从教研员驻校、教学共同体建设这一核心视角探索教师专业发展新思路,聚焦教学共同体建设中的“组织困境”“方法困境”和“合作困境”,走出了一条“共研·共享·共进”的教学共同体建设破局之路。“这些变化源于我们坚持教研先行、教师为本的发展理念。”东昌府区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赵学成表示,“为了实现共享、共研、共进,东昌府区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将教研员驻校工作成效与评优晋级挂钩,同时加大对农村学校的倾斜力度,激发了教师内生动力。”
如今在东昌府区,教研活动已成为全区各学校的常态工作。教师们从“要我研”变为“我要研”,主动撰写教学反思、参与课题研究。“名师大讲堂”的示范课视频被反复观摩研讨,城乡教师携手共进的氛围日益浓厚。一场自下而上、由内到外的教育变革,正在东昌府区的校园里悄然发生,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