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把“福禄”带回家

——写在第十七届江北水城·两河明珠(聊城)葫芦文化艺术节举办之际

编者按 金秋水城,文脉奔涌。第十七届江北水城·两河明珠(聊城)葫芦文化艺术节即将开幕,本报特推出系列报道,深刻解读聊城如何将福禄文化融入城市肌理,以小葫芦承载大格局,以文化自信绘就发展新篇,敬请关注。

■ 本报记者 吕晓磊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百花园中,葫芦以其独特的形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最富吉祥寓意的植物之一。当“葫芦”不再仅仅是藤蔓上的寻常果实,而是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文化智慧,串联起古今人文的文化符号时,一场关于“福禄”的盛宴便有了更深刻的城市意义。

10月18日至21日,第十七届江北水城·两河明珠(聊城)葫芦文化艺术节将在聊城水上古城举办。这不仅是一场延续十六届的盛会,更是一次将福禄文化融入城市肌理的公共艺术行动,让“把福禄带回家”变为可感可知的文化体验。

从“单一活动”到“地域标识”

——葫芦节的蜕变与升华

自2007年首次举办以来,历经十六届的沉淀,东昌府区的葫芦文化艺术节早已跳出“商品交易+技艺展示”的传统框架,完成了从“年度活动”到“文化品牌”再到“城市现象”的跨越式发展,成为推动聊城文旅融合与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从今年开始上升为全市的品牌活动。

早期的葫芦艺术节,主要功能在于为全国各地的葫芦艺人、商家搭建一个交流交易的平台,让人们“看葫芦、买葫芦、聊葫芦”。但东昌府区并未满足于“节庆热闹”,而是依托“江北水城”的灵动水景与“两河明珠”的深厚底蕴,开始探索节庆活动的长效价值——让一个民俗活动,承载起传承文化、激活产业、塑造城市形象等多重使命。

于是,“东昌葫芦”不再只是一个物产名词,它开始与“福禄”文化深度交融,逐步凝聚成“光岳福禄”这一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标识。葫芦艺术节,正是最具活力的爆发点与展示窗口。今年的葫芦文化艺术节构建“销、赛、展、产”四位一体的综合体系:1700余个展位覆盖古城四条大街,兼顾不同参展商需求与游客夜间体验;葫芦工艺、文创、种植三大赛事同步开展,既展现非遗技艺的深厚底蕴,又推动传统与现代创意碰撞,还能夯实产业源头基础;更有“葫芦产业指数”发布与高质量发展交流会,链接专家学者与市场主体,为产业未来破题。

历经十六届,葫芦艺术节持续蜕变,规模持续扩大、内涵不断丰富、影响力日益增强。从最初数十家参展商到如今5000余家,从地方特色展示到覆盖云南、甘肃、广东、黑龙江等多地资源的全国性交流平台,从单一交易到集非遗展演、文创展销、文艺演出、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旅盛会,葫芦文化艺术节的蜕变,正是聊城以文化赋能产业、以产业激活文化的生动缩影。

当节庆的烟火气沉淀为产业的根基,当技艺的切磋升华为文化的对话,葫芦便完成了从一业一物的“小器”,到驱动城市发展的“大观”的华丽转身。这不仅是规模的扩张,更是格局的跃升,它以一场节庆为支点,撬动了文化资源向经济动能与城市标识的创造性转化,印证了“久久为功,金石可开”的朴素真理。

从“两河烙印”到“吉祥符号”

——福禄文化的创新与重构

葫芦兼具食用、药用价值,很早就融入先民的生活,是文明的萌芽和智慧的曙光。目前,东昌府区有葫芦种植户5000余户,种植面积超3万亩,葫芦销售额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5%,走出了一条“让非遗扎根田间、让农业沾满文化味”的融合发展新路。东昌府区建设葫芦种质资源库,深化非遗创意,开发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创产品,不仅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葫芦生产和交易集散地,还是“中国葫芦雕刻艺术之乡”。

近年来,聊城市及东昌府区系统梳理葫芦文化资源,有机融合红色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等多元文旅要素,全力打造具有辨识度的地域文化标识。促进“葫芦文化+全域旅游”协同发展,以光岳楼、山陕会馆、东昌湖、堂邑民俗旅游区等景点为脉络,深掘葫芦文化资源,精心打造“文博手造·一脉相承”“繁森精神耀东昌”“葫芦乡村休闲游”旅游路线,每年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东昌葫芦”旅游品牌初步形成。创新实施“葫芦工匠进校园”项目,通过“政校企”深度协同,设计种植观察识本源、雕刻体验悟匠心、文创制作显创意的研学课程,打造沉浸式“非遗研学”,推出“葫芦上的家乡”主题创作,实现地域文化借助葫芦载体焕发新活力。持续深挖葫芦文化IP价值,强化品牌运营、场景打造与产品创新,依托堂邑镇葫芦产业集聚区,推出“堂葫芦直播间”“邑葫咖啡店”“葫芦大集”等“福禄产业”,实现了文化兴、产业强、旅游旺的有机统一。坚持以节扬名、以展促产,依托世博会、文博会、中亚文化交流会、法国巴黎“孔子文化周”等国内外高端会展平台,积极组织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与葫芦产业商户参与非遗展演、文创展销、商业洽谈等活动,全面展示“东昌葫芦”守正创新的时代形象,持续提升其知名度、美誉度与产业吸引力。

东昌葫芦雕刻技艺不断创新,逐渐衍生出浮雕、透雕、镂雕等多种技法,每一种技法都独具特色,以“刻”为骨,以“意”为魂,以“形”为韵,“工”与“意”结合,“俗”与“雅”共融,“古”与“今”对话,将聊城的水土灵气、齐鲁的文化底蕴与匠人的生命感悟,一同刻入了这“福禄”之中,使其成为一种有筋骨、有血肉、有灵魂的艺术形式。葫芦,不再是植物,是器物,更成为文化的载体。东昌葫芦,有丝绸之路上民族交往、文化互鉴的鲜活掠影,有中华文化的韧性与活力,有传统与现代的美妙融合,有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从“文化共鸣”到“城市IP”

——“光岳福禄”的塑造与延展

对文化IP而言,最动人的模样不是“被观赏”,而是“被共享”——它需要跳出展馆的围墙,在城市公共空间里“活”起来,成为广场上能与市民合影的雕塑、街巷里可驻足欣赏的景观、游客随手就能定格的风景。

本届艺术节,正是这一理念的重要实践。10月18日,一座高3.96米、最大腹径1.96米的大型不锈钢镏金葫芦雕塑——“光岳福禄”,将在光岳楼西侧广场正式亮相。它不仅与楼顶的铸铁镂空葫芦遥相呼应,还融入了荷花、锦鲤、灵芝、麦穗等富有聊城特色的文化元素。它不仅是城市的新地标,还是地域底蕴与吉祥寓意的双重载体。它的落成,既搭建起连接古今的视觉纽带,也与楼西大街的葫芦产业街区形成有机联动,让葫芦文化突破节庆限制,实现常设化展示。

本届葫芦艺术节营造“一核多点、全城联动、福禄满城”的浓厚氛围,以光岳楼为核心,于南广场设置主舞台,举办开幕式、文艺演出与赛事颁奖仪式;古城四街则同步布局“千葫百态·葫芦展销会”“福禄奇园·葫芦IP游园会”,搭配NPC互动与“香迷葫·美味街”,营造“一步一景、福禄相随”的节庆氛围。本届艺术节还将创新发行“葫芦护照”,通过“打卡集章”的方式,让商户和游客参观光岳楼、山陕会馆、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等景点,体会“集章寻福禄”“福禄落户于此”的文化之旅。届时,“把福禄带回家”将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每一位来访者切身体验到的城市风情。葫芦,这个古老的意象,正成为串联城市景观、激活文旅消费的“文化超链接”,让城市本身成为一个可漫步、可阅读、可带走的“福禄”故事,实现人与城在精神层面的同频共振。

金秋时节,盛会将启,水上古城即将迎来八方宾朋。第十七届葫芦文化艺术节的举办,是对千年福禄文化的传承,更是聊城向五湖四海发出的邀请——在这里,登临光岳楼远眺两河交汇,泛舟东昌湖品味文脉绵长,漫步古城触摸葫芦非遗,把“福禄”带回家。

2025-10-17 ——写在第十七届江北水城·两河明珠(聊城)葫芦文化艺术节举办之际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7393.html 1 把“福禄”带回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