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书写“儒医交融”新篇章

——首次以中医药文化为主题的国际儒联研讨会在聊举办

■ 本报记者 马永伟

10月9日至11日,以“中医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普及”为主题的国际儒学联合会第十五次普及工作研讨会在东阿中医药文化旅游区举行。这是国际儒联首次以中医药文化为主题开展儒学教育传播普及工作。60余位来自儒学、中医药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会,围绕中医药文化儒学根基、传承创新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这不仅是一次学术思想的交流碰撞,更以“儒医交融”为核心纽带,书写着传统文化传承的新篇章。而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的聊城,为促进中医药与儒学文化在新时代迸发新的蓬勃生机,持续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如何让古老的中医药文化“活”在当下、吸引年轻群体?研讨会给出了“科技赋能+儒医交融”的答案。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创院院长张其成提出,中医药核心价值在于“仁和精诚”,与儒家思想同源共流,中医药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传播应坚持“时尚化、国际化、生活化”原则。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国际儒联第六届副理事长杨朝明强调,要从中华文明连续性来认识中医药的地位,并进一步阐释儒家思想为中医药文化之“道”。曲阜孔子文化学院院长、中华文化促进会颜子文化委员会会长颜廷淦说,在中医药文化教育和文明传播方面,应坚守“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天下大同和天下为公”等原则,筑牢文化自信与职业操守的根基。

会议期间,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人才团队——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团队带头人、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杨红静以《从神农到成无己:聊城在中华医药传承中的历史坐标》为题,深入阐述了聊城在中医药发展历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获得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可。

“聊城这片浸润着药香的土地,从文明源头的百草尝味,到经典不朽的伤寒注解;从运河岸边的药材流转,到如今‘新三宝’的产业振兴,串联起了中医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杨红静说。

据了解,聊城与中医药的渊源可追溯至文明起源时期。华夏农耕与医药的始祖炎帝神农氏“始种五谷,遍尝百草”,其经验被整理为《神农本草经》,为中医药发展筑牢根基。而商初贤士伊尹,这位与聊城渊源深厚的智者,从烹饪“滋味”中悟透药性,首创“汤液”(即中药汤剂),著成《汤液经法》。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以《汤液经法》为基础,对原有方剂进行临床扩展、对医理进行深度阐释,最终著成《伤寒杂病论》,创立“六经辨证”体系。但该书文辞古奥、医理深微,宋金时期,聊城籍医学家成无己扛起传承大旗,他以“以经注论”的独特方法,著成《注解伤寒论》与《伤寒明理论》,为《伤寒论》逐句阐释深意,奠定了“伤寒学派”的理论根基,聊城也因此成为“伤寒学派”的诞生地。为弘扬成无己学术思想,2016年,茌平区洪官屯镇建成成无己纪念馆,并成为山东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聊城的中医药底蕴还体现在生活与产业中。”杨红静介绍,如今,聊城“新三宝”——东阿阿胶、冠县灵芝、临清桑黄,更是中医药活态传承的证明。

聊城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循着漫长历史,中医药文化在此扎根积淀、传承弘扬。为让这份珍贵的文化焕发新生,相关研究与传承工作持续推进,2016年5月,聊城市成无己研究会正式成立。围绕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发展战略,该研究会成立以来,持续开展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文化创新融合、社区医疗服务等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从今年5月20日开始,每周六晚,位于古城区楼北大街的成无己纪念馆古城区馆内的灯光便准时亮起。由市社科联、市新闻传媒中心、市成无己研究会主办的成无己讲堂,以“夜校+讲座+体验”的创新模式,让《伤寒论》的千年智慧走出典籍,让辨证施治的中医思维融入百姓生活。

“成无己讲堂的创办旨在搭建中医药文化普及平台,让中医养生从‘遥不可及的学问’转化为融入日常的‘实用技能’。”承办方市传媒集团成无己职业培训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在首期收获群众广泛好评的基础上,聊城市中医夜校第二期将于10月18日正式开课。

传岐黄薪火,聊城步履不停。从成无己研究会深耕“六位一体”战略,到成无己讲堂以“夜校”模式让中医智慧融入生活,聊城这座古城正让中医药文化焕发新生。未来,聊城将持续书写中医药传承创新篇章,让千年瑰宝更好造福百姓、走向更远。

2025-10-17 ——首次以中医药文化为主题的国际儒联研讨会在聊举办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7394.html 1 书写“儒医交融”新篇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