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鲤争艳 破圈前行
——2025年中国(高唐)第七届锦鲤大赛侧记
■ 本报记者 刘亚杰
秋阳铺金,碧波泛彩。10月17日至19日,中国(高唐)锦鲤高质量发展交流会暨2025年中国(高唐)第七届锦鲤大赛在“中国锦鲤之都”高唐县举行。这场集竞技、交流、文旅于一体的行业盛会,不仅展示了千余尾“水中活宝石”的灵动之美,更以锦鲤为媒,全面展现了高唐在产业升级与文旅融合领域的亮眼成果,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作为盛会核心,第七届锦鲤大赛延续高规格办赛标准,吸引全国近百家锦鲤养殖企业及配套产业参与,千余尾精品锦鲤同台竞技,现场既展现了“红白”“丹顶”“昭和”等经典品种,更有高唐自主培育的“唐三锦”“富贵双色”“驼背龙”“鲤都”等10余个特色品牌锦鲤惊艳登场,彰显本土育种创新实力;大赛邀请业界权威专家,从锦鲤的体型流畅度、质地细腻度、花纹分布均匀度、游姿灵动度四个维度严苛评选,设置500余个奖项,最终决出“全场总合冠军”等重磅荣誉。池中锦鲤舒展游动,色彩交织成斑斓画卷,为观众带来“千鲤争艳”的视觉盛宴,也让高唐锦鲤“白如瓷、黑如墨、色彩斑斓”的卓越品质深入人心。
围绕“高质量发展”核心议题,同期举办的中国(高唐)锦鲤高质量发展交流会,搭建起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养殖大户的深度对话平台,与会嘉宾聚焦良种选育突破路径、盐碱地养殖与封闭式循环水培育等前沿技术应用、“线上订单+线下体验”销售模式与锦鲤品牌市场化运营策略展开研讨,不仅为高唐锦鲤产业提质升级注入新动能,更通过经验共享,为全国锦鲤行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高唐方案”。
盛会期间,文化展示板块让游客沉浸式感受高唐“鱼文共生”的独特魅力。在中国锦鲤文旅小镇,参观者可实地了解锦鲤养殖历史与产业发展历程。文创展厅内,锦鲤麦秸画、根雕、主题饰品及书画衍生品琳琅满目,将“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的雅致与锦鲤文化深度融合。目前,高唐锦鲤文旅板块年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旅游相关产值突破6000万元。这一成果标志着高唐已实现从“卖鱼”到“卖文化、卖体验”的跨越,锦鲤产业不再是单一的养殖产业,更成为带动农户增收、激活乡村经济的富民产业。
高唐锦鲤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政策、技术与品牌的“三轮驱动”。作为“中国锦鲤第一县”,高唐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纬度与日本锦鲤发源地相近,水质优良,为锦鲤生长提供绝佳环境。如今,当地已构建起从苗种繁育到成品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在政策层面,高唐编制《高唐县锦鲤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累计投入近千万元升级改造养殖场,将锦鲤产业纳入聊城市鲁西崛起行动方案;在技术方面,攻克无水孵化等16项专利技术,制定2项团体标准,建成全国唯一“全国锦鲤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站”及省级锦鲤良种场,与高校共建实习基地汇聚智力资源;在品牌运营上,截至目前高唐县已成功举办6届全国锦鲤大赛,吸引全国百余家渔场参赛,通过“体型、质地、花纹”多维评分体系,不断强化市场对高唐锦鲤的品质认知;倾力打造“中国锦鲤第一县”“中国锦鲤之都”等“国字号”品牌矩阵,“高唐锦鲤”成功获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与“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品牌影响力持续攀升。与此同时,该县建成2300平方米电商直播基地,培育160名营销经纪人。2025年8月首家“出境水生动物养殖场”获注册,9月首批锦鲤出口迪拜,实现“从国内知名到国际亮相”的突破。
如今的“高唐锦鲤”,已不是简单的“观赏鱼”,而是带动群众增收的“致富鱼”、传承地方文化的“文化鱼”、展现高唐实力的“名片鱼”。未来,随着“锦鲤+”多业态融合的持续深化,高唐将继续以锦鲤为纽带,串联产业发展与文旅创新,让“水中活宝石”持续闪耀,为乡村振兴书写更多精彩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