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让非遗在传承创新中焕发新生

——非遗健康融合发展的“聊城实践”

■ 本报记者 娄小皓

10月17日晚,第一届非遗健康生活大会在东阿中医药文化旅游区开幕,聊城深厚的非遗和中医药文化底蕴向外界集中展现。

作为拥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聊城的非遗底蕴深厚。近年来,聊城深入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非遗健康融合发展之路。

理念创新 构建融合发展新范式

活动现场,阿胶珠吸引了众多游客围观品尝,“阿胶珠采用阿胶丁与葛粉炒制而成,通过炒制,可以降低阿胶的黏腻度。”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员工杨浩介绍。

依托阿胶的道地优势、丰富的中医药传承基础,东阿县以东阿阿胶为龙头,聚集了106家阿胶及阿胶制品生产企业,成为山东省医养健康特色产业集群。

“此次首届非遗健康生活大会选择在东阿阿胶城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地举办,就是要探索非遗与现代健康生活相交融的创新方式,在这里打造一个可感知、可体验、可分享的非遗健康生活展示平台,让古老的养生智慧以更加生动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说。

此次大会创新提出“三脉融合·五维共生”的发展理念,为非遗健康融合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这也同聊城的具体实践不谋而合。近年来,聊城通过打造“中国(聊城)葫芦文化艺术节”“中国冬至阿胶文化节”“二十四节气非遗节”等五大非遗节庆品牌,开发沉浸式互动项目,让非遗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

产业赋能 打造特色发展新模式

在“两河文化”的涵养下,一缕药香跨越古今、传承千年,将中医药文化融入聊城人的血脉,让聊城与中医药文化结下不解之缘。

7月8日,夏夜的光岳楼下,艾香氤氲、银针闪烁,千余名市民循着药香穿梭于八大展区——这是聊城“中医药文化夜市”的火热场景。聊城以一场“出圈”的沉浸式体验,让文化可触及、让服务零距离、让千年岐黄融入现代日常。

东阿阿胶在传承国家非遗技艺基础上,走出了一条“文化+产业”双轮驱动的特色发展之路。通过深入研究历代本草学著作、中医名家论述,搜集整理阿胶古方3200多个,组织编写《阿胶历史文化通典》,连续17年举办冬至阿胶滋补节,将汲水炼胶祭告大典鲜活呈现,让千年技艺可观可感、可触可及。

与此同时,聊城聚焦业态多元化,创新“中医药+文旅康养”模式、“中医药+妇幼”服务模式、“中医药+国际交流”模式,推出5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阳谷县“全域高标准建设基层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入选山东省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改革项目,“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工作站”落户聊城。

文旅融合 拓展实践发展新路径

“来,把它放在这个穴位上,十几分钟后,等它自主燃尽就可以拿掉……”在东阿县铜城街道艾山村艾灸体验中心,工作人员张晓宁正向游客介绍艾灸,“经常艾灸可以温通经络、祛湿散寒,提高身体免疫力。”近几年,艾山村大力发展壮大艾草产业,艾草产品还作为聊城手造优秀代表,亮相第三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打响了“艾山艾草艾情”品牌。

东阿阿胶城更是从来不缺热闹。首届非遗健康生活大会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三五成群漫步古城街道,在游玩中感受3000年阿胶历史的深邃内涵与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聊城积极推动非遗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合。近两年,与东阿县、东阿阿胶联合打造中医药文化旅游区,加力建设国家5A级景区,深挖中医药文化精髓,构建“吃、住、行、游、购、娱、学、思、健”一站式服务体系,将非遗融入文旅体验的每一个细节。

在这一体系中,游客不仅能参观传统的阿胶制作工艺,还能体验名老中医把脉诊疗、品尝二十四节气阿胶养生药膳等特色美食,感受“中医药+文旅康养”的独特魅力。这种深度融合的模式,让非遗真正“活”起来,走进了百姓的日常生活。

聊城连续两年成功举办山东(东阿)中医药文化旅游体验周,并举办了2025大运河非遗旅游大会暨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非遗交流展示周活动,让好看、好吃、好听、好玩、好用的非遗产品焕发新的生机活力,走进千家万户。

在聊城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非遗与健康的融合发展正展现出蓬勃生机与无限可能,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着深厚而持久的文化动力。

2025-10-23 ——非遗健康融合发展的“聊城实践”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7615.html 1 让非遗在传承创新中焕发新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