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鲤”从画中来
——高唐县文化赋能锦鲤产业高质量发展
■ 本报记者 赵艳君
一支清水笔、一支色笔同时在手,点点画画间,一尾尾体态丰腴、色彩艳丽的锦鲤跃然纸上,悠然游动于水草、浮萍之间。10月23日,看着自己的画作慢慢有了鲜活的模样,46岁的赵永立稍稍伸展了一下腰,随即又伏下身来专心创作这幅名为《锦绣前程》的锦鲤工笔画。
赵永立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同时也是高唐县翰墨星空美术馆张正军工作室的一名画师。去年3月,痴迷绘画的她报名参加了锦鲤工笔画培训班。这个由高唐多位知名画家领衔开展的公益培训班,最终“海选”出包括教师、工人、农民及公务员在内的十余名成员。一年多时间里,这个专注于锦鲤画研发创作的团队,在画作的构图、造型、色彩及技法上均取得了突破。他们的作品陆续亮相全国各地的锦鲤画展,更被国内外书画爱好者争相收藏。
高唐,一座被黄河水滋养千年的文化名城。这里半城湖光潋滟,一城丹青飘香,既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也是“中国锦鲤之都”。“我们以工笔为媒,将书画艺术的隽永与锦鲤的灵动完美结合,绘出一幅幅鱼跃纸上、墨染春秋的作品,向世界展示高唐锦鲤工笔画的独特魅力,让‘中国锦鲤第一县’的名片更加闪亮。”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高唐书画院院长张正军言语中满是自豪。
张正军所言不虚。刚刚落幕的 2025年中国(高唐)第七届“鲤都杯”锦鲤大赛上,海内外嘉宾均收到了精美的锦鲤工笔画。300余幅画作由张正军工作室的画师手绘而成,每幅画作上的锦鲤造型、斑纹、姿态各不相同,却同样蕴含着丰富美好的寓意。它们带着独特的纸墨香气和浓郁的锦鲤文化,拉近了世界与高唐锦鲤产业的情感距离。这是继动漫锦鲤吉祥物“唐小鲤”之后,高唐向世界递出的又一张文化新名片。
人人爱泼墨,户户习丹青。高唐县拥有中国美协、书协会员28名,更有一大批书画爱好者、农民画家。他们将书画与锦鲤融合,衍生出刺绣、秸秆画、葫芦烙画等产业。越来越多的人对高唐锦鲤有了新认知,纷纷走进锦鲤小镇,在赏鱼之余,沉浸式感受高唐“鱼文共生”的独特魅力。
高唐县三十里铺镇河崖孙庄村设立书画院,利用农闲时节组织村民创作锦鲤秸秆画、锦鲤葫芦烙刻。该村村民创作的秸秆画多次参加省文博会,远销北京、天津等地,更曾作为伴手礼赠送给国际友人。今年5月,在著名书画家郭怡孮指导下完成的《百花齐放》秸秆画系列,成功入选中国美术馆的展览。
锦鲤文化与锦鲤产业相互呼应,形成增收双带动效应。高唐县琉璃寺镇秦庄村村民在农民画家秦秉忠的带领下,创作锦鲤工笔画、手绘锦鲤折扇,让村庄成为远近闻名的锦鲤画专业村。热衷于锦鲤画创作的村民,年最高收入约4万元。锦鲤折扇被商家作为伴手礼赠送给迪拜客商后,让外国客商认识了高唐锦鲤,最终促成其走出国门。今年9月初,5箱高唐锦鲤经海关查验合格后顺利发往迪拜。这是山东省首批“跃”出国门闯市场的锦鲤,也是我国县级锦鲤规模化出口的“破冰首航”。
目前,高唐县锦鲤产业已聚集超 390户养殖户、45家企业,构建起全国领先的锦鲤产业集群。8000余亩养殖基地年繁育苗种达3亿尾,年产优质锦鲤 1000万尾,年产值近10亿元。从工笔画到文创产品,从养殖场到全国各地,高唐锦鲤书画与产业的跨界之路正越走越宽。
在越来越多书画力量的加持下,高唐锦鲤实现了从国内知名到国际亮相的重要跨越。未来,将有更多中国锦鲤“游”出国门、“游”向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