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香飘满致富路
——临清市村企联建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 本报记者 吕晓磊
本报通讯员 倪群力
近日,临清市戴湾镇戴南戴北网格村豆制品加工村企联建项目正式投产运营。这不仅标志着戴湾镇豆制品产业告别“小散弱”,迈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更成为临清市以“村企联建”模式激活乡村产业活力、拓宽强村共富路径的生动范例。
作为戴湾镇乡村产业升级的“重头戏”,该项目总投资450万元,走出了一条“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发展路子:村集体盘活闲置土地提供场地支撑,企业带来先进生产技术与科学管理经验,当地农户以劳动力参与产业发展,三方携手建成6条现代化生产线与2座配套冷库,构建起从原料加工到仓储保鲜的完整产业链。“现在每天能消化1万斤大豆,产出的豆制品价值约3万元。”项目负责人马朝明介绍,村企双方“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建机制,让产业发展底气更足。更令人称道的是,项目还打通了绿色循环通道:以往难以处理、易造成污染的豆渣,如今摇身变为大鹅养殖的优质饲料,成功构建“大豆种植—豆制品加工—豆渣饲养”的生态闭环。
酒香也怕巷子深。为让优质豆制品走出乡村、走向更大市场,项目在销售端下足功夫,依托硕卓科技电商产业园,打造“线下稳根基、线上拓空间”的立体化销售网络。线下,团队主动对接临清黑庄市场、周边学校食堂等重点客户,签订长期供货协议,保障基础销量稳定;线上,聚焦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渠道,培育本土直播带货团队,用直观的生产场景吸引全国消费者。“目前已经和10多家线下客户建立长期合作,线上订单量也在稳步增长,不少顾客不仅自己会回购,还会推荐给朋友。”该项目销售负责人权振坤信心满满地说。
产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老百姓共享红利。项目落地后,直接为当地村民提供了30个家门口的就业岗位,村民经过专业培训上岗后,每月能拿到2000元左右的稳定工资。“以前在外打工,最放心不下家里的老人和孩子,现在走路10分钟就能到厂房上班,既能挣钱又能顾家,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村民杭千涛的话,道出了众多务工村民的心声。与此同时,村集体通过土地入股参与项目,每年还能获得5万元左右的分红收益,这笔资金将重点用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形成“产业兴—集体富—乡村美”的良性循环。
戴湾镇豆制品项目的成功,只是临清市“村企联建·强村共富”行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临清市积极探索资源共享、产业共育、服务保障、产销合作等多元化联建模式,为乡村产业发展“搭台铺路”。当地组建村企联建“问诊团”,深入16个镇(街)开展专题调研,精准对接需求、破解难题,累计解决项目落地过程中的“中梗阻”问题30余项。截至目前,临清市已动员559家规上企业及小微企业,与549个基层党组织结成联建对子,成功孵化共富公司40个、专业合作社138个,带动村集体增收180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