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河明珠”到“首都客厅”
——山东聊城文商农旅北京宣推活动综述之战略升维篇
■ 本报记者 贾新伟
秋夜的北京前门大街,飞檐斗拱在景观灯的勾勒下,于暮色中显露出清晰的剪影,仿佛一位沉思者,正回忆着这条中轴线上由古至今的车马喧嚣。
当“两河明珠 ‘京’彩绽放”的巨幅海报现身这座六百年历史的商业街区时,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悄然开启。
历史的回响,犹在耳畔。明清时期,聊城作为京杭大运河的“漕运咽喉”,每年万艘漕船经此北上,将江南的粮食运往京城,维系着国家命脉。而今,聊城携文商农旅全要素进京,这不是简单的物资输送,而是一场关于城市价值重塑的“新考”。从“服务京师”到“京聊共享”,从“地理明珠”到“文化客厅”,聊城正在书写新时代的发展答卷。
平台升维
从“地理窗口”到“战略支点”
场地选择是战略意图的直观体现。此次宣推活动选址在北京前门大街,体现了聊城市深谋远虑的战略眼光。
北京前门大街是流量的高地。数据显示,前门大街年均客流量超5000万人次。这个数字背后,是来自全球的游客、投资者和媒体关注。活动期间,仅“什香面”体验展区单日客流就突破500人次,实现了“从天安门广场到聊城味道”的无缝衔接。
更重要的是品牌的势能。在聊城度假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程辉看来,“前门是国家级文化街区,能够在这里举办宣推活动,意味着我市获得了进入更高能级市场的‘通行证’”。
更深层的是文化的共鸣。前门与聊城,同为运河文化的重要节点,共享京剧形成的文化记忆。前门大街那“百货丛集、万民辐辏”的繁华,正是临清当年“繁华压两京”盛景在北京的生动映照。一条运河,不只是地理的连接,更是两地相通的文化脉搏与生活底色。
当聊城的杂技在前门戏台演出,当临清烧卖的香气飘过百年老店,这已不仅是一次展示,更是一场跨越三百年的文化回响。“选择前门,就是选择在最对的地方,讲最对的故事。”聊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刘晓静说。
符号升维
从“资源罗列”到“城市品牌”
城市竞争的本质是认知竞争。聊城此次进京,最显著的变化是告别了“有什么说什么”的资源罗列模式,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城市符号体系。
“两河明珠”作为核心符号,将地理特征升华为文化地标。作为黄河与运河唯一实质性交汇的城市,“两河明珠”的定位,让聊城在中华文明谱系中找到了专属坐标。
“京剧母体”作为情感符号,激活了共同的文化记忆。史料记载,徽班进京前必在临清登台试演,“临清不叫好,不敢进京吵”的谚语,道出了两地深厚的历史渊源。此次活动特意安排京剧选段表演,正是对这种情感连接的巧妙运用。
“早餐90天不重样”作为生活符号,将宏大叙事落地为可感知的体验。临清市委副书记、市长周超在推介美食时如数家珍:“从托板豆腐到窦家蒸碗,从烧卖到什香面,每一道美食都承载着运河故事。”这种接地气的表达,让聊城从“值得一看”的旅游地,变成了“值得生活”的目的地。
三个符号,形成了一个从宏观到微观、从文化到生活的完整叙事链。正如北京乾门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俞浩所说:“聊城构建的符号体系,实现了从卖资源到卖生活方式的转变,这是城市营销的重要突破。”
这并非一次简单的特产展销,而是在雄商高铁即将开通之际,聊城面向首都及全国市场的主动进击与深度对话,实现的,是一个城市品牌的集中绽放,开启了从“地理交汇点”向“价值新高地”的升维之旅。
它向外界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这座黄河与大运河交汇的“两河明珠”,正致力于打造京津冀与中原城市群之间不可或缺的文商农旅融合枢纽与消费目的地。
理念升维
从“进京赶考”到“京聊共享”
最深层的变革,往往发生在理念层面。聊城此次进京,展现的是一种全新的区域合作观。
历史的维度清晰可见:明清时期,聊城是物资的“输送者”;新中国成立后,聊城是工农业品的“贡献者”;新时代,聊城要成为发展机遇的“共享者”。这种转变,在“前门·临清产业会客厅”的构想中得到了完美体现。
“我们既是来‘考试’的,更是来‘会客’的。”周超的比喻意味深长。这个“会客厅”里,既有大运河的波光,也有鳌头矶的厚重;既有贡砖的匠心,也有桑黄的精彩;既有托板豆腐的热气,也有济美酱菜的陈香……更重要的是,这个“会客厅”始终开放——双方将共同开发打造的“升旗餐”“文化沙龙”“产业论坛”等特色项目,都是确保“京聊共享”持续深化的有力举措。
这种理念变革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关注。“老王在北京”“嫩草李教练”“北京美食佳”等抖音号的打卡短视频点赞量都过万;《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等媒体也纷纷报道。这些,都是对聊城新定位投下的信任票。
聊城的此次“进京赶考”,是一次成功的城市品牌升维实践。通过平台选择、符号重构、理念革新三个层面的战略调整,推动了聊城从区域性城市向国家级文化IP跃迁。当“江北水城”的灵动与“两河明珠”的光彩在北京完美绽放,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座城市的转型,更是一种发展理念的转变。
千年运河,涛声依旧。今天的聊城人正在用新的方式与世界对话,在这条流淌千年的文化水道上,奏响了一曲关于传承与创新的动人乐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