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服务”赋能“新制造”
——我市“三力协同”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
■ 本报记者 王培源
11月6日,走进山东日发纺织机械有限公司,数字化的生产设备高效运转,一台台精良的纺织机整齐排列、蓄势待发。企业车间内的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助力日发纺机成功实现电控系统的自主研发与生产,每年节省近50%的生产成本。
日发纺机的实践,是我市制造业从“生产导向”迈向“价值导向”的生动缩影。当前,服务型制造作为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关键路径,正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对增强制造业价值创造能力、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效益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推动技术改造升级,促进制造业数智化转型,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我市立足制造业基础与特色优势,聚焦工业设计、总集成总承包、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服务型制造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创新,以高质量服务型制造助力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创建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3家、省级44家,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项目)12个。
聚焦政策赋能
激发企业创新力
政策是产业发展的“导航仪”与“助推器”。我市构建“顶层设计+资金扶持+宣传引导”全方位政策支撑体系,为服务型制造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政策体系的根基在于清晰的发展指引。我市首先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明确转型路径,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实施方案》《聊城市加快工业设计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紧扣轴承、精品钢板等本地特色产业,明确工业设计升级、定制化服务推广等11个重点方向,围绕信息技术应用、标准完善、人才建设等领域提出4条实施路径,为企业转型提供“路线图”。
方向明确后,真金白银的扶持成为激发企业活力的关键抓手。我市构建“国家级—省级—市级”三级梯度培育格局,针对不同层级示范主体出台差异化奖励政策,引导各县(市、区)在土地、信贷等要素上重点倾斜。“十四五”以来累计兑现奖励资金810余万元,通过精准金融服务破解企业资金难题——临清市同心轴承作为专精特新企业,凭借知识产权质押获得400万元科技信用贷,有效降低融资成本;临清三和纺织的数字化技改项目获批中央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567万元,大幅减轻转型压力。
既有政策指引又有资金护航,氛围营造则让转型理念深入人心。我市承办山东省服务型制造地方行、“工业设计进百企”聊城专场等活动,邀请专家授课指导;组织企业赴杭州、宁波等先进地区对标学习,其中茌平区借外出学习契机,推动泊西集团对接宁波港搭建跨境出口通道,拿下沃尔玛4亿元订单。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联合多部门常态化开展知识产权政策宣贯,更通过设计创新研修班等活动,让“制造+服务”理念扎根企业。
聚焦标杆引领
增强企业驱动力
标杆是最好的教科书。我市强化示范引领作用,以点带面推广服务型制造模式,引导更多企业向“制造+服务”一体化转型,持续提升产业整体质效。
标杆培育始于精准筛选与定向赋能,我市聚焦行业龙头、专精特新企业建立重点培育库,实行“动态管理、精准施策”。针对入库企业短板建立“问题、责任、任务”三张清单,提供“一企一策”辅导;推行专家志愿服务机制,深入企业“一对一”问诊。山东日发纺机、冠县富沃德复合材料等企业均在培育中突破关键技术,前者实现核心部件自主化,后者研发出0.07毫米超薄钢板,填补市场空白。
数字化是服务型制造的核心支撑。我市以“产业大脑”建设为抓手加速智能制造转型。全力推进轴承、精品钢板等5个省级重点“产业大脑”建设,其中轴承“产业大脑”已注册企业1934家,供应链集采交易额达1.2亿元,其全链条质量追溯平台覆盖59家企业,实现从原材料到销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在企业层面,临清三和纺织通过数字化技改使生产效率提升35%、能耗下降30%,东阿阿胶建成国内首条中药口服液智能生产线,日产能达150万支。
设计创新是价值链跃升的关键,我市多渠道培育工业设计主体,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中通客车针对不同国家气候与路况提供定制化设计,出口智利的895辆纯电动客车实现“一国一策”优化,海外销量占比超50%;东阿阿胶“智能终端用户体验服务平台”融合数智化生产与消费服务,斩获“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金奖。2024年全市申报“省长杯”作品达263件,覆盖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工业设计创新成果丰硕。
聚焦生态优化
提升企业支撑力
产业发展需生态护航。我市以“技术赋能强基础、服务载体搭平台、产业集群树标杆”为着力点,构建全方位支撑体系,为服务型制造筑牢发展根基。
数字技术是服务型制造的“硬底座”,我市通过深化“两化融合”筑牢转型根基。支持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搭建“聊城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评测系统”,从四个维度为企业“把脉问诊”,推动数字化系统落地成功率从10%提升至70%。山东金蔡伦纸业、天工岩土凭借数字化转型实践,入选工信部2024年度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入选数量居全省首位。
资源聚合需要高效载体,我市构建多层次服务平台打通转型堵点。持续举办“水城杯”工业设计大赛,打造“作品征集—成果转化”一体化平台;推动成立聊城市工业设计协会,开展人才培训与交流合作,联合齐鲁工业大学共建食品科学实验室,可提供200余项安全检验服务。在人才培育上,通过“新八级工”制度选拔特级技师4名,中通客车张则强工作室培养高级技师86名,为产业注入技能活力。
集群化发展让“聊城经验”可复制推广。我市以12条重点产业链为抓手,实施“链长制”培育特色集群:轴承产业中,山东洛轴所全生命周期服务平台使设备利用率提升30%,与轴承“产业大脑”形成协同效应;纺织服装产业里,金号家纺定制化服务实现交付全程可视化,临清三和纺织建成全自动生产体系;冠县精品钢板产业集群通过延链补链,年产能达1600万吨,产品出口1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机械制造到轻工纺织,特色集群正成为服务型制造的鲜活样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