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破局 开放拓疆
——回眸“十四五”·喜看新变化之改革开放篇
■ 本报记者 李政哲
鲁西国际陆港班列驰骋欧亚,乖宝智能工厂为全球萌宠定制营养食品,东阿县人民医院成为全省首家县级三甲医院,120个智能化服务场景惠企利民……聊城改革开放浪潮奔涌,高质量发展步履铿锵。
“十四五”期间,聊城以制度创新破壁垒,以开放融通汇全球,以民生温度验成效,绘就改革与开放同频、发展与民生交融的生动图景。
制度创新
激活高质量发展“一池春水”
“从提交材料到拿到验收意见,时间压缩了三分之二。”11月6日,山东芯力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黄国勇对聊城开发区推行的联合验收改革赞不绝口。
通过流程再造,开发区将原先企业需“逐个敲门”的多个验收环节,整合为“一次申请、一网通办、集中反馈”的闭环模式,有效打通了项目投产“最后一公里”。
同样受益的还有冠县伟鹏物流有限公司。在公司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到期前,负责人赵春安就收到了审批部门邮寄上门的新证。这得益于聊城创新推出的“信用+无感续证”模式,通过数据共享与主动服务,实现了企业资质续期“零材料、零跑腿”。
5年来,聊城持续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累计上线120个智能化服务场景,建成“无证明”示范城市,企业注销“8+N”等7项改革经验获国家层面肯定,“不再核发纸质营业执照”等18项国家级试点圆满收官。
2025年,聊城进一步深化央地合作新机制,探索资源互补、优势叠加的“双向赋能”模式,引入央企在科技、资本、管理等领域的优势资源,为本土民营企业注入新动能,助推产业链向高端攀升。
制度创新全面激活了发展潜力。“十四五”期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新增65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千家,工业技改投资年均增幅达14.7%。12条标志性产业链聚势而强,成为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实脊梁。
开放合作
构建内外联动“双循环”格局
在鲁西国际陆港,印有“CNLCH”代码的集装箱整齐排列,见证了聊城这座内陆城市融入全球贸易网络的历程。
依托“内陆港+海关监管场站”功能,鲁西国际陆港已成为集仓储、贸易、金融、物流于一体的区域性综合枢纽,集装箱发运量连续10年居全省内陆港首位。
开放通道在此交汇:西向班列直抵中亚欧洲,东向海铁联运覆盖RCEP成员国,南向与东盟贸易额五年间飙升221%。2024年,全市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出口额突破219.4亿元,较2020年增长146%。
高能级平台为外贸注入强劲动力。乖宝集团在美国、泰国等地设立了多个研发中心和加工基地,推动品牌发展和效益提升。2024年,中通客车出口6381辆,出口额占全省九成以上。“新三样”产品出口覆盖全球72个国家和地区,为外贸增长注入绿色新动能。
开放的数据化作热力涌动的浪潮。“十四五”期间,聊城农产品出口至121个国家和地区,年均增长16.4%。2024年,中国—太平洋岛国合作交流会等高端活动成功举办,聊城的“国际朋友圈”扩大至19国35城。
此外,聊城还深化与北京海淀区、朝阳区的战略合作,深度融入济南都市圈发展格局,同时推动鲁豫毗邻地区合作实现重大突破,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开放发展新态势。
如今,多维度的开放通道与高能级平台协同发力,共同构筑起联通世界的桥梁,推动更多“聊城智造”走向国际。
民生温度
绘就幸福生活“新画卷”
“过去做这样的手术必须去北京,如今在家门口就能完成。同样是北京的专家主刀。”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聊城医院病房里,患者家属张秀兰由衷感叹。
为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服务,聊城持续深化“健康聊城”建设,建成10个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升级千余村卫生室,推动北京积水潭医院聊城医院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并运营,助力东阿县人民医院成为全省首家县级三甲医院,全方位提升区域医疗服务水平。
教育领域的变革同样显著。聊城科技职业学院成功申建,东昌学院二期工程全面启动,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校集团联盟办学实现全覆盖,省市级特色高中也覆盖了所有县域。“十四五”期间,聊城民生支出占比持续超过70%,每年推进的十大民生项目覆盖教育、医疗、养老等核心领域。
持续加大的民生投入如春风化雨,温暖着千家万户。全市445个幸福食堂守护老年人“舌尖上的幸福”;28家三星级以上养老机构提供专业化照护;每千人口托位数提升至5.3个,有效缓解育儿压力;连续五年实施冬季免费公交政策,累计惠及群众超2000万人次。
从政务改革破冰到开放格局拓展,再到民生福祉改善,聊城在“十四五”期间交出了一份厚重的改革开放答卷。
改革潮涌千帆竞,开放风劲正当时。站在新起点,聊城正以更博大的胸襟和坚定的步伐,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