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富公司”是个啥

——来自茌平区的一线调查

■ 本报记者 赵琦

如何突破传统村级发展瓶颈,实现强村与富民的协同推进?茌平区给出了创新答案——探索成立党组织主导、集体资本控股的“共富公司”。

这种依托“共富公司”实现“网格联建+村企联建”双轮驱动,进而因地制宜培育起规模化富民产业的路径是什么样的?记者来到一线进行了走访调查。

机制创新 推动稳健运营

走进乐平铺镇平东新村,曾经分散的网格村如今因“共富公司”紧密相连。按照“地域相近、产业相融、资源互补”原则,这里优先整合网格村资源组建了首批“共富公司”,同步建立联建村党组织,构建起“党组织+公司+网格村”的治理框架。

以前各村单打独斗,资源分散,发展受限。现在有了“共富公司”,党组织引领贯穿决策、管理、运营全流程,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时吸纳其他村党组织书记进入董事会、监事会,并设立股东大会,让党建引领与市场运作深度融合,为“共富公司”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收益分配上,“共富公司”建立了“基础股份份额+业绩贡献”双维度分红制度。以去年为例,根据年度资金支出情况动态调整分配比例,既保障了各村集体的基础权益,又体现了发展贡献的差异。同时,设立风险保障基金,按每年税后净利润的10%计提,专项用于扩大经营规模、抵御市场风险及扶持弱势村庄发展公益事业。

为激活内生动力,“共富公司”推行新增收益阶梯奖励制度。网格村从年度集体分红中,按增收档次提取专项资金,奖励对集体经济发展有突出贡献的村干部、基层员工及“土专家”“田秀才”。同时,敞开“能人回引”通道,通过政策扶持、平台搭建,吸引优秀人才回村任职、领办产业。

抱团发展 激活运营效能

“共富公司”成为纽带,盘活存量资源、培育优势产业、拓宽增收渠道,推动公司从“建起来”向“强起来”转变。

平东新村有一处闲置多年的老旧厂房,曾经破败不堪,如今却焕发出新的生机。通过“集中收储—整治提升—统一经营”模式,这里被改造成了农产品加工车间。“共富公司”系统梳理网格村闲置学校、老旧厂房等资产。截至目前,累计盘活闲置资产4处,直接带动公司增收20余万元。这些“沉睡资源”转化为“增收资本”,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空间支撑。

在产业培育方面,“共富公司”联合信发集团规划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重点发展草莓、樱桃、鲈鱼三大高附加值产业板块。走进草莓种植大棚,一股香甜的气息扑面而来,这里的草莓“黑珍珠”品种荣获第二十届中国草莓文化节品鉴会金奖。“以前农户种普通草莓,亩均产值也就几万元。现在种‘黑珍珠’,亩均产值超50万元,收入翻了好几番。”信发现代农业产业园副总经理张玉兵介绍。此外,樱桃通过错峰上市实现亩均产值30万元,鲈鱼养殖亩均产值达210万元,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成为“共富公司”核心增收载体。

“共富公司”还创新推行“租金+原材料收购+就近务工”三重增收模式。村民刘大哥把自家的机械工具租给公司,公司优先采购他种植的玉米作为原材料,还聘请他在产业园务工。“现在不出村就能挣钱,一年能增收4万多元,日子越过越有盼头。”刘大哥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目前,已带动300余人次就近就业,真正形成了“公司发展、集体增收、群众受益”的共赢格局。

人才支撑 注入智慧力量

人才是“共富公司”持续发展的关键。乐平铺镇坚持“育才、引才、用才”并举,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在党建引领下,该镇坚持“专业化”“能人化”选人导向,优化村“两委”班子结构。持续推进“村干部学历提升工程”,通过专题培训、外出考察、实践锻炼等方式,全面提升村级班子经营管理、产业发展能力。村干部李明参加了镇里组织的农业技术培训后,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樱桃种植中,带领村民实现了樱桃高产优质。深化“党建+”模式,将党组织引领贯穿产业规划、项目推进、收益分配各环节,确保“领头雁”带好“共富队”,引领公司稳健发展。

围绕产业发展需求,该镇建立本土人才库,重点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乡村产业带头人和新型职业农民。依托信发现代农业产业园平台,与中国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联合成立现代设施农业产业研究院。组建由10—20名院士、国家杰青、长江学者领衔,30名以上专家教授、100—150名青年研究人员、300名研究生参与的30个研发团队。这些高端“新力量”为“共富公司”提供技术指导、品种改良、模式创新等智力支撑。在科研团队的帮助下,草莓品种不断优化,产量和质量大幅提升。

茌平区的“共富公司”,为乡村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必将激活更多乡村的“一池春水”,让广大农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越走越稳。

2025-11-11 ——来自茌平区的一线调查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8515.html 1 “共富公司”是个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