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装上“智慧芯” 沃野满溢“科技风”

——聊城智慧农业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 本报记者 王培源

通过部署在棚内的13类环境传感器,自动采集气温、湿度、光照等数据,并依托AI算法自动调节通风、补光、水肥供给等设备,始终保持作物生长最适宜的环境……11月7日,记者走进茌平信发现代农业产业园,映入眼帘的是科技与生态交织的现代农业图景,园区核心的数字农业大数据应用服务平台,如同给农田装上了“智慧大脑”,打破传统农业“靠天吃饭”、产量效益不稳定等瓶颈。

近年来,聊城市以农业现代化为核心目标,将数字技术深度嵌入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全链条,推动传统农业从“靠天吃饭”向“智慧管养”加速转型。目前,全市已建成省级智慧农业应用基地54个,推广智能农机2.5万余台套、植保无人机1777台,农业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数字活力”。

如今,在聊城的田野间,数字技术正重塑传统耕作模式。智慧农机已接入智慧城市大脑体系,不仅能实现“位置实时查、状态随时看、指令精准达”,还能主动推送路况提醒、暴雨预警等关键信息,种粮大户通过“联通数字乡村”微信小程序即可在线预约收割,大幅减少农机闲置时间。

针对小农户分散经营痛点,聊城构建“小农户+大服务”格局,推广“农业龙头企业+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农户”模式,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后,可享受从耕种到储存的全链条服务,每亩每年节本增收约500元。并对农机实行“购置+报废”双重补贴,农机户综合收益接近农机全额的40%。今年以来,全市已争取农机补贴资金2亿元,补贴农机具1.02万台。深化“产学研用”融合,与山东农业大学共建现代农业研究院,设立12个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培育1.2万名新型职业农民,真正让手机成为“新农具”、数据成为“新肥料”,目前全市蔬菜产业集群年产值已突破200亿元,科技贡献率超65%。

数字提高了聊城特产的身价。作为聊城的特色产业,冠县灵芝正借数字之力实现“价值跃升”。

在冠县灵芝科技示范园——这个国内最大灵芝种植标准基地、行业首家液体接种园区,数字技术的应用随处可见:首创“夏芝冬菌”立体化种植模式,土地复种指数提升40%;采用液体接种技术后,菌种萌发率达98%、接种效率提高3倍;自动化传感系统还能根据灵芝生长周期自动调节环境参数,再加上质量可追溯体系,让灵芝市场溢价空间提升15%—20%。

“在灵芝产品研发和加工方面,我们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和青岛大学李子超教授团队合作研发了‘超高压破壁灵芝孢子粉’‘超高压灵芝茶’等系列产品,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三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曹子英介绍。

数字构建了聊城循环农业的生态闭环。信发现代农业产业园是聊城智慧循环农业的“样板”,这个规划2.75万亩、计划投资50亿元的园区,用“一滴水的循环”展现生态与效益的双赢。

清晨,水流经信息化滴灌系统为草莓精准补水,未被吸收的水与营养液经闭合循环系统回收,单株耗水节约66%,3层立体种植技术更让草莓空间利用率翻倍、产量提升5倍。随后,这滴水流入鲈鱼养殖车间,600多个养殖箱实现亩产15万斤,是普通养殖的30倍;养殖废水经处理后,又变身为“营养液”输送至樱桃大棚。

樱桃大棚的“智慧度”同样突出:数字平台实时监测13项环境指标,11项功能智能化控制,结合3层保温技术实现樱桃错峰成熟,单个日光棚一季产值超100万元。园区还利用工业余热为大棚控温,樱桃树枝、草莓老叶发酵成有机肥,鱼鳞内脏制成鱼蛋白养料,形成“鱼果共生”循环模式,资源利用率大幅提升。

从田间耕种的“数字赋能”,到特色产品的“云端增值”,再到循环农业的“生态闭环”,数字技术已深度融入聊城农业各环节,既提产提质,又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更带动农民稳定增收。未来,聊城将继续探索数字赋能乡村振兴的新机制、新模式,让智慧农业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劲引擎。

2025-11-11 ——聊城智慧农业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8518.html 1 田间装上“智慧芯” 沃野满溢“科技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