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中探索写作新天地

——聊城文轩中学户外作文课一瞥

■ 刘德策 蒋齐丽

当作文课堂跳出四方教室,来到洒满阳光的户外,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11月3日,聊城文轩中学教师李辉用一堂鲜活的户外作文课,给出了动人的答案。

这堂课从校门口的林荫道开始。李辉带着学生们走出教室,走近那些平日里被匆匆脚步忽略的一草一木,让文字在自然的滋养中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他没急着灌输知识,而是指着夹道而立的女贞树轻声发问:“大家知道咱们进校门最先看见的这两排树,叫什么名字吗?”望着学生们疑惑的眼神,他从随身带的本子上写下“女贞”两个字。学生们凑到树前细细打量,听老师缓缓道来:“女贞树的果子像小葡萄,夏天时还是青嫩的绿,到了秋天会慢慢变成深紫色,是一味中药材。”简单的几句话,刺激了学生们的感官,建立起他们与植物的初步联结。

顺着小路往里走,假山周边的植物群落成了活教材。李辉带着学生们仔细分辨石楠和冬青的叶子,看绿叶与其间点缀的红叶如何相映成趣,又指着从中冒出来的黄色小花介绍:“这叫滇苦菜,也有人叫它续断菊,看着不起眼,却是活血化瘀、治疗骨折的良药。”学生们跟随李辉的指引,在“看颜色、摸叶片、听讲解”中跟植物产生联结,原本陌生的草木渐渐变得鲜活又亲切。

假山上的生机,被李辉赋予了别样的教育内涵。他指着从假山石缝里钻出来、牢牢扎根的柳枝,讲起古人“折柳寄情”的典故:“大家看,这杨柳长在石头缝里,土少水浅,生存多不容易啊,可它还是能把根扎得稳稳的,抽出嫩绿的枝条。柳枝非常有韧性,很难折断,所以古人才用折柳表达依依不舍的情感——《采薇》中的诗句,你们小学就学过了。”说着他又蹲下身,指着假山上渐渐干枯、却还紧紧贴着岩石的蕨类植物轻声说:“这些蕨类以前靠着假山里的水流滋润生长,现在水停了,阳光也少,它们看着蔫了,可仔细看,根茎还紧紧抓着石头,如果有一场雨滋润,它们又会重新焕发生机。”旁边的芦苇和蒲苇,被他随手拿来解读:“芦苇还有个名字叫芦荻,白居易‘枫叶荻花秋瑟瑟’说的就是它;还有句诗是‘蒲苇韧如丝’,蒲苇晒干后是中空的,非常有韧性,所以才能被编织成蒲席。”每一种植物,在李辉的口中都成了传递文化与力量的载体,让学生们在自然里读懂文字的温度,也触摸到生命在困境中生长的力量。

海棠果的红、樱花叶的褐、雪松的挺拔……李辉带着学生们一一辨认,还跟他们分享:临清那座著名的中华海棠园中的西府海棠,美得令人心醉。看到高大挺拔的桑树,李辉讲道:“树的叶子从顶上开始凋零,就像‘高处不胜寒’里藏着的人生道理。”正当学生们沉浸在这场自然盛宴中时,李辉的一句“人与自然的不同之处在于自然听从风雨摆布,而人却听从自己的内心”,如同一股清泉,滋润了每个人的心田,引发了深深的思考。

最终,李辉带着学生们绕假山而行,缓缓返回教室,准备将这份来自自然的灵感,化作笔下的文字。这不仅是一堂作文课,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深刻体验。在李辉的引导下,学生们学会了用眼睛去发现美,用心去感受生活,让文字成为连接自然与心灵的桥梁。原来,最好的作文课从来不在课本里,而在老师用心搭起的桥上——一头连着校园里的草木生灵,一头连着学生们的内心世界,让教育在自然里慢慢生长,让文字在体验里悄悄绽放。

2025-11-11 ——聊城文轩中学户外作文课一瞥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8544.html 1 在自然中探索写作新天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