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亩地增收300元”
■ 本报记者 叶晨雯
本报通讯员 苏龙坤
四月是小麦蚜虫和红蜘蛛的高发季节,需要及时喷施农药,在阳谷县安乐镇于营村的麦田里,却见不到群众背着喷雾器打药的情景。
“村里实行土地托管政策,我们年纪大了,以后再也不用到地里给庄稼打药了。”于营村农户赵兴忠乐呵呵地说。
去年,受强降水天气影响,安乐镇小麦播种期总体延迟。为实现小麦丰收、农民增收,保障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该镇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了土地托管工作。
于营村总人口1400余人,留守在家的村民有500余人,多为老人、妇女、儿童,一家一户作坊式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已不适应农业发展。3月15日,于营村党支部书记武目林在参加镇政府组织的土地托管工作培训后,当天下午回村立即召开党员大会,分析于营村种地难的现状,向大家讲明白土地托管的好处:土地被托管后,合作社统一购买种子、农药、化肥,若购买量大,可以直接跟厂家联系,争取批发价;收割、旋耕、播种等农业生产环节能够享受政策补贴,农药喷施全部使用无人机,综合计算,一年一亩地至少减少投入200元,每亩地粮食产量至少增加10%,每亩地至少能增收300元。
“之前,每次打药施肥,儿子都要请假回家帮忙,路费、误工费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我赞成土地托管。”于营村老党员武学龙说。
党员领着干,群众观念变。党员大会后,于营村制定了“1+10”党员联系户制度,“1”是每名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首先在土地托管协议上签字,“10”是每名党员帮包10户群众完成土地托管工作。原本计划一星期签完协议,仅4天时间354户村民全部签完土地托管协议。
土地托管后,合作社聘请农业技术专家现场查看麦苗长势,根据预防为主、治病为辅的理念,量身配置农药、肥料,利用无人机统一喷施,打破了传统的麦田管理模式。
“农技专家为我们正在喷施的农药中配置了磷酸二氢钾,能够增加麦苗营养供应,提高小麦产量。”望着空中正在喷施农药的无人机,武目林说,接下来,于营村将充分发挥“党支部+合作社”的作用,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等多元化产业,拓宽村民增收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