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真情演绎中国故事

■ 曾正伟

看完《人世间》这部电视剧,总觉得这个题目本身就高度概括了剧中的一切内容。“人”“世”“间”三字,分别对应着影视作品的三个要素,辐射出众多小人物在大时代变迁下的人生起伏,全景化展现不同身份人群在生活长河中的人性光芒。

“人”即人物,人物是影视剧的核心。剧中的人物共分为三个梯次,第一梯次是周家三兄妹及女一号郑娟,第二梯次是他们的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第三梯次是“光字片”的各色人物。周志刚是一位个性鲜明的中国式家长。他既有自己的做人底线,又有舍小顾大的家国情怀。周母李素华是个善良勤劳、内心阳光的普通女性,二人的生活做派奠定了三个孩子的价值取向。周秉义正派无私,冲锋陷阵,响应号召,远赴兵团。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他敢为天下者先,理性地为民众奉献。周蓉从小就有追求女性独立的思想,她甘为爱情付出,却心存私念。她懂得“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其两段婚姻充满了她对人生的思考。周秉昆是一个典型的平民化人物。在父兄长年在外的情况下,他独自支撑起了周家的一片天。生活中的他饱受挫折,却从不气馁,这无疑强化了人物的个性。无论生活多么艰辛,励志和亲情永远是他坚守的人生底线。郑娟是一位温柔贤惠的女人,同时也是一位命运多舛的女人。剧中的她,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公公周志刚的认可。可以说,她是在苦难中成就了自我,这也增加了剧情的感召力。总体上,该剧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世”即环境,环境是烘托人物、显影历史的外在依托。这部电视剧真实地再现了上山下乡、三线建设、知青返城、恢复高考、出国热潮、下海走穴、国企改革、个体经营及棚户区改造等重大历史事件。不得不说,在处理历史敏感问题方面,该剧充满了智慧,也很接地气。比如“文革”的背景音,以特定的音速、语调划过,不仅避开了历史的残酷性,还强调了个人命运的可悲性。而道具和背景的应用,则体现了那段历史的时代特征。诸如信件、电报、绿皮火车、洗脸盆、泥炉、老电话机等老物件的出境,将观众带回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尤其是印着“为人民服务”的搪瓷缸的出现,更是勾起了观众对那个年代的深深回忆。至于排队打水、排队抢肉的场景,还有拥挤的街道、狭小的房屋以及春节购物的景象,都真实地再现了那个年代的烟火气息。每个重大的时间节点,无不彰显着历史的印痕,同时诉说着主人公的悲欢离合。窃以为,该剧环境真实可信,连续统一。

“间”即剧情,剧情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该剧用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集中体现了“光字片”平民的生活追求。全剧时间跨度虽然长达半个世纪,但剧情一点也不拖沓,相反,它是因果有序,浑然一体。剧中以周秉昆的人物生平为圆心,以身边有交集的人物经历为半径,构建了一个丰满的故事情节架构。前半部,由周秉昆向外辐射,由此带出他的家人、朋友、同事、领导,乃至教授和中学生。难能可贵的是,周秉昆并不因郑娟遭人强奸而嫌弃她,而是义无反顾地和她走到了一起,并且相濡以沫。后半部,因周楠系郑娟遭骆士宾强奸所生,由此牵扯出了远在深圳的骆士宾。无疑,这把北部改革的艰难与南部的高速发展联系了起来。围绕这一点,剧中的主角聚焦外部目标,配角向主角逐渐靠拢,从而避免了因人物众多而使叙事散化的现象,使剧情张弛有度。最后,周家人在完成各自人生使命的同时,也成就了一部当代百姓的生活史诗。

总之,《人世间》所出现的“人”,展现的“世”和表现的“间”,都是我们喜闻乐见的。剧中既有故事走向的经纬线,又有人物是非曲直的航线图。可以说,《人世间》将“人”在“世间”挣扎的生存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2022-03-28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9204.html 1 《人世间》真情演绎中国故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