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延凤:28年,扎根乡村做教育守望者
本报记者 刘敏
今年50岁的郑延凤,老家在临清。1994年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东昌府区张炉集中学担任政治教师,至今已有28年。这28年,郑延凤只专心做了一件事——教书育人。
“工作中遇到许多困惑,亟须从他人的经验中获取答案,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就成了我的一个选择。”4月24日,见到记者,郑延凤拿出一本她正在看的书,是陶继新所著的《做幸福的教师》,这本书很有趣,她很喜欢。郑延凤对教育理论书籍的兴趣,源自上大学时读到的一本由张志勇撰写的《情感教育论》,当时,她还摘抄了厚厚的一本笔记,让她受益匪浅。
到农村中学任教后,郑延凤依然保持着阅读习惯,也始终没放下业务学习。1994年的张炉集中学,只有几排破旧的瓦房,既不宽敞,也不明亮。从农村走出来的郑延凤,倒没感觉条件简陋。带着两床被褥和一箱书籍,郑延凤就去学校报到了。怀着满腔喜悦,她在这所农村中学开始了自己新的人生旅程。“像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那样,‘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郑延凤说,教育点亮了她的人生,她也要通过教育点亮学生的人生。
农村中学,条件艰苦,每天备课、上课、改作业,这样按部就班的生活,很容易让人感到枯燥,但郑延凤乐在其中。在安静的环境中,郑延凤常捧一本书,读得津津有味。别人觉得晦涩难懂的理论书,她也能读得进去。正因为读书、学习,郑延凤成就了现在更好的自己。2013年,郑延凤评上了副高级职称。此后,她仍积极参与各种教研活动,不断学习。
让郑延凤印象深刻的是,2020年她参与聊城《红色文化》丛书的编写工作。半年时间,没有节假日,读本编写工作全部在课余进行。走过这段难熬的日子,郑延凤觉得自己的精神世界又一次得到了升华。
去年,郑延凤又评上了正高级职称。“从毕业到现在,我也没想到,自己在这所农村中学一待就是一辈子。”和郑延凤一同分配到农村学校的同事,后来大多都离开了,她却一直扎根在农村,现在成了张炉集学区中小学中唯一的“教授”。
从事教育工作28年,农村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郑延凤是见证者之一。从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到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28年来,郑延凤怀揣着对教育的热情,笃行不怠。她说,教师生活有琐碎和繁忙,也有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