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名已更改 传说仍然在
本报记者 孙克锋
“猪毛屯是一个自然村,位于东阿县鱼山镇东部。现在猪毛屯村已更名,但仍有关于它的传说。”6月6日,聊城市地方史研究会副秘书长齐庆伟对记者说。
村民大多是数百年前从各地逃荒而来,聚集的人多了就形成了村庄,因为黄河大堤上槐树比较多,人们怀着兴旺发达的愿望,给村子起名槐兴屯。
齐庆伟说,当时村里只有十几户居民,却有8个姓氏。村里有户人家从事过猪毛收购加工,在这户人家的影响下,全村人都学会了这门手艺,家家做起了猪毛收购加工生意,逐渐发展成为鲁西地区猪毛加工的集散地。
因为加工猪毛,槐兴屯村民逐渐富裕起来,但也出现了一桩桩怪事。槐兴屯村前有一条路,无数官、商和军队到了距槐兴屯0.5公里左右的地方,马匹或者其他牲口就不肯前行,只能鞭打、人牵过村,过去该村庄才能继续自由前行。过往的人都觉得奇怪。
有一天,一支军队路过槐兴屯村,结果战马不再前行,鞭打绳抽,行动还是很缓慢。无奈,为首的将军只好下令就地宿营,并派人进村打探原因。结论是,槐兴屯村家家加工猪毛,战马和大牲口对猪毛的气味特别敏感,闻到远处浓重的猪毛气味,便停下来不肯再向前。
将军获悉后哈哈大笑,对村里的人说:“你们村既然有加工猪毛这门手艺,今后槐兴屯干脆就叫猪毛屯吧。”此后,原来的槐兴屯就被猪毛屯给代替了。
改名猪毛屯后,村名居然比原来的名字更加响亮。清朝后期,济南、泰安、德州、濮阳等地凡是做猪毛生意的都知道东阿有个猪毛屯村,村里的猪毛生意也越做越好。后来,因为集体生产,个人收购猪毛加工的生意慢慢衰落。
猪毛屯村的人虽然不加工猪毛了,但打绳、编绳的手艺保留了下来。上世纪90年代以前,麦收季节,周边近百里的农村集市上卖草绳的人,几乎都是猪毛屯村的人。
后来,纤维麻绳被塑料绳、金属绳所替代,机械化程度不断提升,挤压了手工打绳、编绳的市场。目前,打绳、编绳技艺在猪毛屯村几乎消失,就连工具也找不全了。
猪毛屯村的年轻人也用“朱”代替了“猪”,村名成了朱毛屯。
齐庆伟说,地名就是文化的标签,即使现在没有了猪毛屯这个村名,但猪毛屯村的名气和文化底蕴,无论是在当地还是外地,都是留在大众记忆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