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尹任上三不朽
张养浩和堂邑的故事
□ 王月光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很多人知道元代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的作者是张养浩,少有人知道张养浩和聊城颇有渊源。
东昌府区堂邑镇,在元代为县,张养浩曾任堂邑县尹(元代县主官之称)三年。张养浩,济南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1305年,张养浩任堂邑县尹。上任伊始,他写《初拜堂邑县尹》:“一县安危任不轻,初闻恩命喜愁并。徒劳人尔岂吾意,何以报之惟此诚。操刃岂容伤美锦,循墙谁敢望高名。前贤为尹规模在,他日须期与抗衡。”表达了自己的忐忑和期望,希望自己不输前贤,在县尹位置上赢得让人称道的政声。
四知堂中养浩气
“四知”是东汉名臣东莱太守杨震拒贿的故事。在堂邑,张养浩把自己的居室命名为四知堂,将“四知”题于匾额,表明心志。张养浩字希孟,希孟就是仰慕孟子的意思。孟子说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养浩之名当来于此。张养浩时时刻刻用行动养浩然之气,从他公务之余写的诗可以窥探到这一点。《堂邑远心亭归饮》写上任以来的体会和志向:“弄苍始见春风巧,作牧方知政事难。吉网罗钳非我志,尧年舜日尽民欢。”不做为虎作伥的酷吏,希望做给民众带来欢乐的贤良。《公退书四知堂壁》写出为官的清贫和艰辛:“袖有归来赋,囊无莫夜金。二年何所得?憔悴雪盈簪。”不做暮夜收金之事,身上的浩然正气愈加丰沛。
惩处恶霸解民忧
张养浩在堂邑为民做了很多事。他带头捣毁各种滥设的淫祠30余所。淫祠是在正神(谷神、土地神等)以外滥设的神祠,供奉狐仙、蛇妖等。捣毁淫祠是一场正与邪的较量,“毁淫祠,非烛理明而信道笃者不能,非行己端而处心正者不敢”,不仅消除了惑众的妖言,而且堵死了豪绅地痞祭神弄鬼、敲诈勒索百姓的大门。
堂邑有个叫李虎的恶霸,杀过人,纠结一伙人为非作歹,为害一方,前任县尹不敢管。张养浩命人将李虎逮捕,按照法律严厉地惩处了他们,当地百姓无不拍手称快。他废除有犯罪记录人员每逢初一、十五到县衙参拜之规定,给他们尊严和改过自新的机会。张养浩深深体恤民众疾苦,深知“事省则民安”,不做扰民之事,不夺农时,减免百姓赋税杂役,奖励垦荒。
牧民忠告善天下
在堂邑县尹任上,公务之余,张养浩撰写《牧民忠告》二卷,分十章,对官员从拜命到闲居全过程言行规范提出忠告,是他为官经验的总结。
《牧民忠告》第一章说,生人无数,得到官职者是“受国宠灵”,“既受命以牧斯民矣,而不能守公廉之心,是自不爱也,宁不为世所诮耶”,“与其戚于已败,曷若严于未然”。写作此书的目的就是防患于未然,让官员避免人生大败局。书中所写来自他的阅历,切实近理,不涉于迂阔。
在《牧民忠告》第一章《拜命》中,他指出“吏人盖以法律为师也”,对典章文物必须备考详观,成文的律条和不成文的规矩都要熟悉,才不会被奸猾的官吏糊弄。第二章《上任》有“禁家人侵渔”一条,“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劝告官员一定要管好家人。第八章《事长》中,他提出“不可以律己之律律人”,“同官有过,不至害政,宜为包容。大抵律己当严,待人当恕”,提倡宽容包涵。《牧民忠告》意在告诫同僚敬以修身,仁以爱民,忠以尽职。
这本书在当时就流传开来并产生积极的影响。福建崇安县令邹从吉以忠信为政,受到民众赞扬。他拿出《牧民忠告》对人讲:“某不敏,粗效一官者,此书之力也。”《牧民忠告》与张养浩后来撰写的《风宪忠告》《庙堂忠告》合称《为政忠告》,是我国官箴类作品中影响深远的名作之一。
张养浩在堂邑任职三年,这个县由贫变富,民俗大改,“田者嬴,工贩者足,老幼服于礼节,强者不得病夫弱细矣”。在县尹任上立德、立功、立言,他做到了三不朽。1308年张养浩离开堂邑,10年之后,当地百姓为他立碑颂德。几百年后,清康熙七年(1668年),堂邑知县张茂节对张养浩故居进行维修。
今天,《为政忠告》还在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