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坐标
——记一部村志的诞生
■ 东阿 夏雨
打开这部装帧精美、沉甸甸的《孟庄村志》,仿佛看到鲁西平原上,一个有着厚重历史底蕴的自然村落,正从历史的洪流中走来。
村庄,作为中国大地上极其普通的一个集体单位,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农家院、老槐树,或者是那一缕正在渐行渐远的袅袅炊烟。
然而,对于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对于曾经给我们提供无尽甘泉的那口老井,对于四月间庭院里盛开着的满树梧桐花,又有几个人想起把她们请进一部村书里呢?
孟宪廷老师做到了。他在工作之余利用近3年的时间,呕心沥血编撰这部16万余字的村志。这是他在60岁之际,对家乡的一次深情回眸,是他对故土的深切眷恋,也是他对来路的一次寻根旅行。
《孟庄村志》从百年前的“泰安府东阿县自治区域图”中走来,自然灾害,刀戈四起,是人们最初聚集在一起抱团取暖的推动力,村落也就慢慢形成。
《孟庄村志》详细记载了孟庄村的形成以及村名的由来,从其翔实程度与扎实性上,可见撰写者的精准细致和求实精神。正如临沂大学王勇校长在《孟庄村志》题序中所说:“乡村志的撰修是智者的行为,从史料的搜集,到材料真伪的甄别;从体系的设计,到篇目的编排;从编撰工作的组织,到诸多相关资源的筹集等等,都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非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实难承担。”
每一个村庄都是一部不可替代和复制的历史。孟庄村也是如此,从1912年始,孟庄村变迁与发展,挣扎着,顽强着,就像一位拉家带口行走在四季里的老农,在冬季里便开始翘首期盼着春风拂面,待到夏季的雷雨过后,又盼着秋收和一场冬雪的到来。如此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好不容易盼到孙儿绕膝,自己也到了耄耋之年。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村庄多么像一代又一代庄户人的人生,踏着前人的足迹,不知不觉老去,又在四季交替中迎来新生命的诞生。
在这部拥有十八章若干个小节的村志中,收纳有孟庄村分布图和多幅生活照片以及名画和书法。每一幅图片都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孟庄村人的时代精神和生活风貌。对此,聊城文学院殷学明教授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在为《孟庄村志》题序中写道:“孟宪廷老师数年砥砺、墨水白汗编撰此书。他以客观、科学、求真、务实、公正的态度,潜心挖掘、拾零整合、漫笔纵横,功不可没。”一部村志的出版,为乡村历史和文明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文献和参考。
孟庄村人多年来靠自己的奋斗,走出去一位又一位有志之士。他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最大限度发挥着自己的光与热。
孟宪廷老师将永恒而真实的记忆,一点一滴地汇集在这部村志当中。在他花甲之年,满怀激情地把有限的记忆,涂抹成了丰盈而清晰的坐标,他不仅是在感恩历史,也将照亮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