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善好施马明智 村名背后有典故
文/图 本报记者 孙克锋
7月8日中午,骄阳似火,东昌府区广平镇马明智村的大街上空荡荡的,只有知了的叫声此起彼伏。
“现在,我们村有900多人,绝大多数村民都姓马,始祖是同一个人。”马昌山站在家门口,讲述了一个村庄和一个家族的故事。
明朝洪武年间,一个叫马旺的人从山西洪洞县携带家眷东迁,来到茌平县城西南20公里处,定村名为马庄。马氏家族人丁兴旺,特别是马旺的十世孙马明智,他的出现改变了村庄的历史。
历史坐标指向清朝乾隆年间,马氏家族已在马庄繁衍生息400年,马明智就生活在那个年代。他勤劳聪慧,加之前辈留下的基业,慢慢成长为富甲一方的乡贤。
马明智为人忠厚、心地善良、乐善好施,经常接济穷人,不论是本村人,还是外村人,谁家没有粮、没有衣,或没有柴火取暖,都可以去找他。
当时,有一条官道经过马庄村,来来往往的乞丐非常多。他们听说马庄有个善人,都去马明智家讨粮食。为此,马明智长年在家中备着大量衣物和粮食等。
马明智家有3个柴火垛,堆在官道旁,专门提供给过路乞丐或行人,以便冬日取暖,其中,一个柴火垛上有一把铁叉,方便乞丐或行人取柴。有一天,铁叉被一个爱占便宜的人偷走。一个常受马明智接济的乞丐发现后,奋起直追,一直追至临清,夺回铁叉,还给恩人马明智。
一年夏天,马明智家20多亩(1亩约合666.7平方米)麦子成熟了。傍晚,天空阴沉,乌云密布,眼看大雨将至,马明智正因无人收割小麦而发愁。这时,马明智听到敲门声,开门一看,门外站着黑压压一群人,都是乡亲。原来,他们早把麦子割完运到场里垛起来了。说话间,瓢泼大雨从天而降。为表示感谢,马明智挨家挨户送粮上门。
马昌山说,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经世代相传,形成不同版本。后来,为了纪念这位乐善好施的善人,四邻八乡的人们将马庄改称“马明智”。
马明智村所在的广平镇曾隶属于茌平,后划归聊城经济开发区管辖,目前是东昌府区的一个乡镇。时光荏苒,行政区划变迁,但不变的是对良好风气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