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绝的追梦者

——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

● 茌平 刘志敏

《月亮与六便士》给我的触动很大,因为它给人启发。人总会有一些这样的思考:关于理想与现实,关于人活于世的卑微与伟大,关于人性的善良与恶毒,关于对世俗的束缚无力摆脱而从众一生和遵从了内心的召唤去勇敢地做自己……人到底该怎样活着?毛姆在书中并没有给我们明确的答案,却给了我们指引与启迪。

斯特里克兰是世间无数个拥有着“正常家庭”的“正常人”之一,他还有一份证券经纪人的体面工作,可就是这样一位不曾被人看到过有什么异样的中年人,为什么突然有一天像着了魔,抛妻弃子,绝弃了旁人看来优裕美满的生活,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追梦之路,且从未回头,把余生全部投入无休止的绘画创作之中?

“我一定要画画。”这就是他的回答,是内心的呼唤,也是一种驱使。斯特里克兰在听到内心的呼唤时,表现出的是一份极大的热忱,他用一种足以压倒一切的力量抛弃了所有,迅速奔赴到另一种生活里去了。

以常人的眼光来看,这怎么说都是一个不负责任的男人,抛妻弃子,毫无征兆地逃离。但不如此,他内心的那份应该不止一次冲撞着他灵魂的梦想该如何安放?他一定是在两者的权衡间坚定了要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所以才如此决绝地离开。如此说来,这个表面上不负责任的男人,却有着最可贵的一份精神,那就是对梦想的忠诚守护和不顾一切的追逐。这其实需要极大的勇气——承受世人的唾骂和面对未知前景的勇气。

绘画是一条艺术之路,自从选择了这条路,斯特里克兰就成为一个生活在梦境中的人,他极力地寻找适合梦境生存的环境,那环境绝不是豪华、幽雅的画室,而是一个让心灵宁静的地方,是让灵魂尽情舒展的处所。然后,“他把自己的强烈感受全都放在画布上,卖力地去描绘自己心灵中的那个景象,周围的一切都已经被他忘了。”如此执着专一的投入,让这个心在梦境、身在现实中的人饱受痛苦的折磨:没有足够的“便士”,基本的生存问题都不能保障,于是饥一顿饱一顿,于是流离失所,于是疾病缠身;没有什么朋友,独自度过日日夜夜;没有指导他绘画的老师,他要独自一个人去摸索着掌握这门的艺术,没有谁知道他曾做出多少让人惊讶的努力,没有人知道他在无法将他想要表达出的某种美或精神画出来时,心灵曾饱受过怎样的挣扎与煎熬。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他一个人经历,只有他自己明白。

但是,他对这些根本不在乎,他能忍受所有,一句丧气的话也不说,他是真的把整个生命都交付给了这门艺术,且视艺术为生命,这使他能够进入到绘画的至高境界,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世界,画出了最终闻名世界的巅峰之作。可多么奇怪,他用生命画出的最后一幅奇世壁画,却按他生前的执意要求被付之一炬,这里,我们只能顺着作者最后的笔触理解为,他从头到尾都根本不在乎他的作品会不会得到别人的认可,会不会在这世上产生巨大的影响,除了最后烧掉的这幅巨作,还因为他从来都没有卖过一幅画,即便在穷得吃不上饭的时候。他一生追逐的,似乎只是绘画这个过程,他的心里似乎始终有一个魔鬼在折磨着他,不画就不得安宁,于是只有画下去,只有在作画中才能得到灵魂的安定。

能否超脱于所在的环境,能否忍受住前行路上的重重磨难,能否把有限的生命执着地投入到对某一种梦想的无限追求之中(当然不只是艺术之路),能否不被名利所牵制只为追求的本身而追求,也许,这就是能否从平凡迈入伟大的几个标尺吧。

斯特里克兰的故事里还有很多关于人性的探寻,比如他抛妻弃子离开时冷酷到没有丝毫的儿女情长;比如他对给予自己救命之恩的施特勒夫还以嘲笑和恩将仇报;比如他在做了夺人妻的事又将夺来的女人布兰奇伤害致使她绝望自杀时,他竟没有一点羞愧之心;比如他最后在大溪地岛与艾塔的结合完全没有爱情只因自私,因为她不打扰他又能为他提供“六便士”。这一切无不表现出他冷漠、残酷、肉欲、自私的一面,尽管站在他的精神境界来说,他是在为奔赴目标必须消除掉所有妨碍自己前进的东西,但这位艺术家怎么说也不是一个善良的人,甚至比普通人身上展现出的人性的恶还要多,但恰如作者所说:“他的确是一个令人讨厌和憎恨的人,但我还是得承认他的伟大。”

《月亮与六便士》不是诱导我们背叛现实,去疯狂追逐梦想,在月亮与六便士之间,人的活法各有所向,“一个人看待生活的意义,对社会尽的义务,对自己的要求才是决定这一切的由来”。

2022-01-06 ——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1526.html 1 决绝的追梦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