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连载
《布衣诗人谢榛》
聊城 武俊岭
谢榛叠好抄好的诗,走到王南村家。王南村不在家,王家长子在,这正是谢榛要找的人。谢榛把诗给他,客气地说请你在酒楼上、茶馆里散发一下。王家长子心领神会,说,你放心吧,这点事我还是能办到的。
谢榛的大儿子已经16岁了,考了两次秀才,没有考上。谢榛虽然失望,但也没有办法。大儿子懂事了,不再去学堂读书,跑到运河边上找到一个杂活,高兴地干起来,虽然一个月挣不了多少钱,但不再花家里的钱了。
二儿子元辉也快到考秀才的时候了,谢榛对他多有鼓励。但是,他也不抱太大希望。谢榛与二儿子的业师交流过几次。业师总是说,元辉天资很是一般,书读很多遍,却记不下几句。下笔为文,文理也不清通。
谢榛的愁绪越来越多了。眼看,自己就快40岁了。自己穷困潦倒,儿子读书无望,这日子怎么往下过呢?他深深地感到读书无用、做诗无用。夜里,他不再与妻子睡在一张床上了。他不想再生孩子了。一个孩子一张嘴,总得让他们吃饱吧。除了吃,就是教,这个“教”字太难了。子不教,父之过。但是,当父亲的再替他们使劲儿,也是隔山打虎,他们自己心里得往外出东西才行。可是,自己的儿子却不是读书的材料。元炜怎么样呢?但愿他能不同于他的两个哥哥。
弟弟那边,已有了两个儿子,虽然也都进了私塾,但学习成绩也都不好。弟弟为人诚实,只会种地,一点儿买卖也不会做。邻居们农闲时,大半跑到大街上做点儿小买卖,而弟弟只会坐在墙根儿边晒太阳。
无论日子多么艰难,也拖不住时光飞逝的脚步。一晃,谢榛40岁了。1536年3月9日,是谢榛的40岁生日。他虽然在生日的前几天便意识到了,但没有告诉妻子。家里穷得叮当响,怎么会有心思去过生日呢。
就在谢榛愁苦无聊的时候,一个天大的喜事落在他的身上。他生日之后的第5天,下午半晌时分,他收到来自安阳的一封书信。这封书信是赵王府派专人送来的。信使下马,与谢榛在院子门口交谈。
信使说,谢先生,王爷在信中把什么都说清楚了。他给你半个月的时间准备,月底之时,王府的马车就会来临清,接你去安阳。
谢榛一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过了好大一会儿,他才让信使进家喝水。信使说,不了,赵王还等着我回话呢。说完,上马奔驰而去。
谢榛拿着赵王的书信,快步走到书案前,展开观看,只见上面写着:
谢山人茂秦足下:
山人诗名,久闻于耳。当年,杨一清首辅曾把先生之诗寄至王府,本王当即展读。去冬又读先生《秋雨》一诗,诗中所言“山妻只是怜儿女,不顾秋风去典衣”,凄婉动人。不意先生一贫至此。本王虽无大才,但爱才如命,思贤若渴。愿效梁王故事,延请先生举家迁邺。邺城乃建安七子聚集之地,文风鼎盛。先生至邺之后,与本王不时切磋诗艺,自是雅事。切盼月底成行。届时王府专车相迎。
枕易道人书
谢榛把赵王的书信,看了一遍又一遍,激动、兴奋、自豪,种种情绪齐集心中。谢榛知道,赵王是全国有名的好王爷。第一个赵王是成祖皇帝的第3个儿子朱高燧,传至现在这位赵王,已是第六代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