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欣赏 义结金兰
聊城的结拜风俗你了解多少
本报记者 陈金路
11月1日上午,1994年版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关羽扮演者陆树铭去世,享年66岁。说到关羽,我们就会想到桃园三结义。关于结拜,聊城民间有“仁兄弟”一说,从字面上理解,仁兄弟以“仁”字开头,代表了兄弟朋友之间的大义、仁义和义气。
“仁兄弟就是一些志趣、性格等相近、投缘的人,通过一定的形式结为兄弟姐妹般的关系,生活上互相关心、支持帮助,遇事互相照应。这是一种具有人文色彩的礼仪习俗。”聊城民俗研究者孙小辰说。
义结金兰 古已有之
“结义”的主旨在“义”,“义”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
春秋初期的管鲍之交是千古佳话,尤其是管仲的那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至今仍为名言。
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孟子则进一步阐述了“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东汉时期,雷义与陈重为同郡人,二人友好情笃,有福同享有难同当,“雷陈之谊”堪比“管鲍之交”,被世人称道。
后来的八拜之交,有人说是指“管鲍之交、知音之交、刎颈之交、舍命之交、胶漆之交、鸡黍之交、忘年之交和生死之交”,拜的是八份感天动地的友情。还有人说是指异姓结交时“向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八方各行一次叩拜礼”。无论哪种说法,都是友情缔结的一种仪式。
“看过《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人,都知道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和梁山一百单八将歃血为盟的故事。正因‘桃园三结义’让人推崇备至,才有后来的结义之风和歃血为盟的盛行,这为人们延续结拜的习俗奠定了基础。”孙小辰说。
结拜程序 真是不少
义结金兰是非常讲究仪式感的,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结拜的程序越来越简化。旧时结拜首先要选择吉日良辰,在祠堂、庙宇等地方,上挂关公等神像,下摆祭品、一只活鸡和“金兰谱”。结拜之人每人一份“金兰谱”,上写“金兰谱”誓词。有的誓词是“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还有的写“苍天在上,厚土为证;今日我与某某结为兄弟,生死与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如若有违……”,民国时期的“金兰谱”誓词为“共和立国,天下为家。出门同人,朋簮协吉。雷陈志趣,管鲍襟期。用证兰盟,互通芳谱”。
誓词下面按年龄大小为序写上各人及至亲名字,比如“某某某,字某,年多少岁,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生,某某省某县人,现居何地,职业是什么,曾祖名字、祖父名字、父亲名字、母亲名字、兄长名字、弟弟名字、姐姐名字、妹妹名字、妻子名字、儿子名字、女儿名字”并按手印。
仪式开始时,每人燃一炷香插入香炉,将“金兰谱”置于面前。然后,杀鸡放血,鸡血滴酒中;同时,用针尖刺破每人左手中指(女人右手),把血滴入红酒中,搅拌均匀,先洒三滴于地上。然后,结拜人端起酒杯齐声唱念金兰谱词。接着,以年龄大小为顺序,每人喝一口,剩下的放在关公神像前。最后,拜天拜地互拜,磕头。
“民间结拜形式即便是同一历史时期不同的地方,也有繁有简,各不相同。随着社会的进步,结拜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有的挚友即便不结拜,也常来常往情投意合。”孙小辰说。
结拜风俗 还有这些
民间结拜,也有一些规矩。结拜者不分男女老少,人数亦无限定,但多为奇数,一般为3人、5人、7人、9人、11人等,俗称“拜单不拜双”,但也不完全拘泥。结拜一般在儿时、发小、上学的时候或青壮年时期进行,多为志趣投缘,或者同病相怜,抑或是各有所求。结拜人一个头磕地上,起身即以兄弟、姐妹称呼,同年人同性结拜,男的俗称仁兄弟、把兄弟、拜把子、干兄弟、盟兄弟,女的称干姐妹。
同时,宗亲者不结拜,有辈分差别者不结拜,亲戚不结拜。“随着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提高,人们认为只要彼此情投意合、志趣相投,越来越不拘泥于某种死板规定。”孙小辰说。
行结拜礼后,仁兄弟之间凡遇婚丧喜庆、过年过节等,均以兄弟关系来往。旧时,父母去世时,有的仁兄弟还会披麻戴孝、陪灵守灵。孙小辰说,仁兄弟是一种关系的维系,时至今日,这种关系在聊城社交场合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