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字里信外传真情

——读《见字如晤》

◎ 刘小兵

书信,自它产生的那天起,就成为历代中国人传情达谊、增进相互了解的重要载体,而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曾经鸿雁传情的书信,已渐渐驶离我们的寻常生活。如今,再回溯那些尘封已久的长信短札,心头总会涌起一份别样的情感。欲语还休,朗朗春日,悠然摊开资深报人、原江苏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张昌华的《见字如晤》,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见字如面的书信时代。

作为从事报业多年的老编辑,作者在组稿、编稿的过程中,有幸结识了巴金、冰心、钱钟书和苏雪林、柏杨、林海音、余光中、董桥,以及顾毓琇、夏志清、聂华苓等一大批现当代作家。通过你来我往的书信交流,作家与编辑就创作和出版上的事宜,展开了一场场你问我答式的编读互动,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相互说服,让一本本好书应运而生,从而推动了出版事业的发展。

《见字如晤》分甲、乙两部,甲部多为作者与作家在成书过程中,所进行的相关学术探讨;而乙部则多为作者为作家撰写小传时,在与作家后人的笔谈中,所留下的一些颇具人文价值的信史材料。每一位与作者通信的作家,创作实力都不尽相同,写作风格也是摇曳多姿,其文学追求和性情禀赋,更是千差万别。

这些神采飞扬的信笺,每一封都凝结着作家的心血和汗水。虽然,笔墨铺陈之际,他们主要谈的是自己的作品,涉及的是笔下众多的各式人物,探讨的是创作的艰辛和缘起,但依然能够从中一窥作家们的艺术哲思。春和景明的日子,伴着和煦的春光,捧读这些或长或短的书信,如同从艺术的百花园里采撷到了一枚枚青翠可人的橄榄。细细品咂,这些风味独特的“浆果”,从怡爽到回甘,一点一滴地沁润着人心,常常带来灵魂震颤。

书里信外,作家们纷纷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化身为社会的代言人,倾情讲述着耳闻目睹的故事,用动人的笔墨,描摹着时代的风云变幻,颂扬着尘世间的人情冷暖。他们以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想象、个性化的艺术表达,无情地鞭挞着没落者的庸俗和丑恶,热切赞誉着人世间的真、善、美,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清新、温暖、和谐、向上的“浮世绘”。

人常说,见字如面。读完这本书,我们可以近距离地见识到:季羡林、柯灵、王世襄的君子风度,周有光、萧乾、冯其庸的睿智风雅,郁风、吴祖光、许渊冲的人文情怀,华君武、张允和、杨宪益的率真幽默,以及范用的出版传奇。他们歌咏着时代和人们,也必将会被时代和更多的人传扬、铭记。

2023-03-02 ——读《见字如晤》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28675.html 1 字里信外传真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