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修身

修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修身一词,最早见于《墨子·非儒》篇:“远施周偏,近以修身。”修身,就是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使之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古人非常重视修身,把它看作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中有一段论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如今,时代虽然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传统的修身伦理思想仍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华民族是一个高度重视克己修身的民族。其修身思想集中体现在:一是强调了修身的意义和作用,认为修身是做人的根本,做人必须立德修身。《礼记·大学》里明确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即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都要以修身为根本。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家国大事,也要从修身开始。修身虽然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实践,但其不仅对个人具有突出意义,而且对政治社会秩序有着重要引导作用,是治国、平天下的起点。《论语·宪问》中讲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就提出了修身的社会功能。《礼记·中庸》作了进一步阐发,“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二是明确了修身的内涵和标准。修身,包括修心、养德、守志、尊道四层境界。孔子讲克己复礼,其中“礼”就是修身的内涵和标准,要眼非礼勿视,耳非礼勿听,口非礼勿言,四肢非礼勿动。宋代理学家把修身的内涵和标准发展为天理。具体而言,有三达德(知仁勇)、四端(仁义礼智)、五常(仁义礼智信)等,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诸多内容,充分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和价值观念。三是阐明了修身的方法和路径。中国传统修身方法有多种,但总的来说有两大路径:明理与去欲。也就是说,修身,一方面要约束“小我”的私欲和私心,时刻注意克己改过,这是修身的入手;另一方面要树立“大我”,乃至达到天地合一的境界,这是道德修养的根本保证。

中国传统修身理论作为一笔宝贵的精神文明财富,影响和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传统修身思想曾经在我国人民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中华民族成为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中国历史上众多青史留名的人物,无一不是修身有得进而做出一番事业的。如诸葛亮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曾国藩从31岁开始系统地修身实践,一直贯穿了他的后半生,即使在战场上,他仍然坚持每天“三省吾身”。

(选自《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读本》,部分文字有改动)

2023-04-06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29282.html 1 论修身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