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论重义

“义”本义是适宜。义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要素,是促进中华民族不断走向兴盛繁荣和文明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人类社会不能没有义,人不能不讲义。在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和管子的“四维”(礼、义、廉、耻)中均可看出义的地位显著。

中国古代的义有三种意思。首先,义即宜,就是善、正确或恰当,指对一切事物的判断合于节度,处理一切事物合宜。正如《礼记·中庸》所说: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其次,义即正。正是判断一切是非的准则。这种是非准则是公共接受的、能够说服人的。《尚书·洪范》有言:无偏无颇,遵王之义。第三,义即理。《荀子·大略》篇说:义,理也,故行。它首先是一种人伦之理,同时亦被上升为一种天理。义理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存意义、价值取向,也关系到社会的生死治乱。

讲到义,必然要涉及义与利的关系。需要指出的是,儒家虽然重视义利之辨,但并不一概反对群体或个人对利益的合理追求。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荀子说:“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但是儒家强调,追求利,追求个人的自由发展,应该有底线,不能以不义的手段追求利。古人将义作为君子之道、立人之节,成就了个体的道德人格:三国的关羽尽忠行义,挂印封金,誓不投曹;卫国石蜡为了国家,不顾骨肉亲情,大义灭亲;海瑞为民请命,抬棺觐见,留下正义美名……当然,传统的义中有剥削阶级色彩,如神命圣旨、江湖义气等,是需要摒弃的。

随着人类交往日益密切频繁,人类在道德原则上也会有越来越多的共识,那些被人们普遍认为是适宜的道德原则,就是天下之公义。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现了许多践行道义美德的典范:勇救朝鲜落水儿童而英勇献身的解放军战士罗盛教,坚持公平正义的好法官李昆仑,在贵州山区义务支教的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等。

道德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确立一个社会的义,并且培养公民对义的自觉和信念。今天,我们一方面要赋予义以新的具体内容,例如社会公平、公正、公益等;另一方面要重新唤起人们对义的自觉和信念,也就是要树立正义感和原则立场。 (选自《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读本》,部分文字有改动)

2023-04-20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30146.html 1 论重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