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养生起居饮食有讲究
□ 谷万里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夏的到来,意味着天气开始炎热。北方天气干燥、雨水少、日晒强,人体水分流失快,我们需要防暑、防晒,并根据节气特点进行养生。
中医认为,春夏养阳。心对应“夏”,在夏季,心阳最为旺盛,所以我们需要更多地保养心脏。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姜性温,属于阳性药物,常食姜可以养阳。立夏后吃姜有助于人体阳气生发,符合中医“春夏养阳”的观点。同时,适量吃姜还可以缓解酷暑带来的疲劳、失眠等症状,能开胃健脾、增进食欲,防止肚腹受凉,预防感冒。
一、起居养生
适时减衣。进入夏季,早晚温差逐渐缩小,要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减衣,早晨的厚装不要到了中午仍捂在身上,弄得满身大汗,这样反而容易着凉。此时穿衣应以“不出大汗”为原则,衣服递减的顺序为由上到下,既养阳又收阴,与大自然保持协调一致。
夜卧早起。《黄帝内经》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立夏以后,气候变化比较明显,应早起晚睡,顺应阴阳变化。早起指的是早晨7时左右起床,晚睡也并非熬夜到凌晨,约晚上11时入眠即可。
午睡小憩。中午1时至3时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候,人容易出汗、疲惫。所以,中午可以听听音乐或者闭目养神,最好不要加班工作。午睡时间要因人而异,一般半小时到1小时为宜,时间过长反而会使神气受损。
谨防外感。夏季,人们常常衣单被薄。即使体健之人也要谨防外感,一旦患病不可轻易使用发汗之剂,因为汗多伤心。另外,夏季还要避免气血瘀滞,防止心脏病的发作。
二、饮食养生
1.夏季阴雨较多,空气中湿度较重,易感湿邪。脾喜燥恶湿,如果脾阳为湿邪所遏,就会产生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脘腹胀满、四肢不温等症状。所以,夏季饮食宜清淡,少油腻、生冷,否则会使脾胃受伤,助长内湿,不利于健康。建议每周吃一到两次红豆薏仁粥,可以缓解脾虚导致的精神疲倦、食欲不振、大便溏泄等症状。也可用中药“四君子汤”加上粳米熬粥,健脾化湿。
2.立夏时节,应以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少吃大鱼大肉和油腻、辛辣类食物。内热重的人可适当进食苦味食材,清热解毒去火。最佳的苦味食材为苦瓜,可凉拌、清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