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河漫话|论敬畏

敬畏,就是既敬重又畏惧,主要是指在面对权威、庄严或崇高的事物时所产生的恐惧、尊敬及忧虑的感受,体现的是一种对人对事的人生态度。

儒家对敬畏的论述最早以“主敬”一词见于《礼记·少仪》,要求人们为人处世要以敬为主,以敬为根本,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怀有一颗敬畏之心。“主敬”是孔子思想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论语》中“敬”字至少出现了二十多次,也记录了孔子与人交往过程中的恭敬之态。宋明以来,敬畏一词广为所用,成为修身的重要范畴。

敬畏最初的含义是指敬畏生命,就是要认识到生命的伟大与崇高,生命之无穷无尽的潜能,生命之无限神奇的作用和能量。儒家主张人们对自身弱点时刻保持“戒慎恐惧”。孔子把敬畏的内容概括为“三畏”,即“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就是要求人们要敬畏上天,顺应自然,同时要敬畏尊者,按先贤圣人所言去做。

敬畏的意义何在?常言道,人有所畏,业有所成。古人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敬畏有利于修身,有利于避祸。敬畏起作用的原理是“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君子畏天之威,则修正其身,思省其过,咎而改之”。敬畏的具体作用和效果是“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有所畏者,其家必齐;无所畏者,必怠其睽”。

怎样实现敬畏?首先要认识到以虔敬之心待己待人,是人的安身立命之道,实现敬畏的基本途径是“涵养须用敬”,就是以虔敬之意收敛己心,要求人们直面自己内心深处的问题,用正直的态度加以正视和校正;同时大义凛然地待人待事,反对圆滑世故、八面玲珑。在实现敬畏的过程中,要坚决防止恃才傲物、恃强凌弱,不能逞强好胜、仗势欺人。(选自《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读本》,部分文字有改动)

2023-05-23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31858.html 1 两河漫话|论敬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