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05版:一城湖·文韵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木莫良于梓

◇ 张颖

6月总是令人欣喜。樱桃熟了,杏子肥了,红红紫紫的桑果挂满枝头,梓树也进入了盛花期。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桑梓一词代表了故乡,更有子孙满堂的寓意。

在《诗经》里,梓树与桑树是一起出场的。《小雅·小弁》中写道:“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意思是说,桑树与梓树是父母所植,对它应该恭敬。为什么是桑树与梓树呢?朱熹解释道:“桑、梓二木,古者五亩之宅,树之墙下,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在古人看来,桑、梓既是父母维系生存和家庭兴旺发展的经济基础,也是传承家族血脉和风尚习俗的物质保障。古人喜欢在住宅周围种植这两种树,因为桑树可以养蚕纺丝、织布制衣;梓树嫩叶可食,也可入药,梓木纹理美观可做家具等。

梓树枝干高大,材质优良,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诗经·鄘风·定之方中》就写道:“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由此可见,早在两三千年前,梓树就是制作琴瑟的材料。宋代陆佃《埤雅》卷十四记载:“今呼牡丹谓之花王,梓为木王,盖木莫良于梓。”梓树木质软硬适度,是古代雕版印刷中制作木版的首选,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过巨大作用。直到今天,人们仍把书籍刊印称为“付梓”。

在历代文人笔下,“桑梓”这一意象常常出现,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尚书》《山海经》《左传》《史记》等古籍中都有记载;唐宋以来,提及梓树的诗词文章更多。其中,最为大家熟知的是毛泽东的《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短短28个字,却以壮志凌云的气势、宏大高远的抱负,激励了无数华夏儿女奋勇追梦。

曾几何时,梓树消失在了人们的生活中。直至近年,随着金叶梓等园艺品种的出现,人们又能在城市公园、居民小区或绿化带里看到它那挺拔的身影了。

每到梓树花开时节,嗅着幽幽花香,我总想起,多年前在高唐县清平镇文庙内第一次见到梓树时的惊艳:盛夏艳阳下,一棵挂满了细长“面条”的大树直指蓝天,树干通直端正、叶大荫浓。经文庙工作人员介绍得知,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梓树,为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探花张天瑞回故乡时亲手所植,扎根此处已有数百年,至今仍根深叶茂,焕发着勃勃生机,被当地人视为一大奇观。

斗转星移,时移世易,这棵高大的梓树见证了时代兴替、世事变迁,承载着游子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相思之情,正如桑梓文化深深烙印在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

2023-06-05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33778.html 1 木莫良于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