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慎独

慎独指的是人们在个人独自居处的时候,也能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从而使道义时时刻刻伴随主体之身。能否做到慎独,以及坚持慎独所能达到的程度,是衡量人们是否坚持自我修身及在修身中取得成绩大小的重要标尺。

古往今来,慎独之所以受到德育思想家们的重视,是因为它在人们修身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有利于提高道德主体修身的自觉性。《中庸》有言:“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其意是说人们在实行自律的过程中,要把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扩展到人所“不睹”之处,要把唯恐失德的心理扩展到人所“不闻”之域。二是有利于增强道德主体在修身中的真诚性。慎独必须以诚意为前提。《大学》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只有诚心实意地坚持自我修身,才能把慎独落到实处。三是有利于帮助道德主体在修身中把握下手处。修身虽有种种功夫,但慎独尤为重要。只有坚持慎独,人们的修身才能取得真正成效。

中华民族有着慎独的优良传统,历史上一些清官多能以慎独自律。东汉杨震“四知”箴言拒礼,传为美谈;明朝典史曹鼎写下“曹鼎不可”自警;晚清名臣曾国藩“日课四条”,并把慎独列为遗嘱第一条。他们无一不是慎独之模范,为后世所颂扬。

(选自《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读本》,部分文字有改动)

2023-06-20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33998.html 1 论慎独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