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幽门螺杆菌那些事儿
□ 杨学超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高度适应且只能生存于胃黏膜的细菌,胃窦是其最佳定植部位。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的发病有密切的关系,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Ⅰ类致癌因子,是消化性溃疡的常规检测项目。其传播途径主要有“粪—口途径”“胃—口途径”“口—口途径”,人是唯一传染源,做好消化道隔离非常必要,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关。
家庭内传播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主要方式之一,一起吃住的家人,通过共用餐具、亲吻等方式传染。感染幽门螺杆菌多发生在青少年时期,成年后新发感染相对较少,不同的家庭环境可能会有不同的菌群。良好的卫生、饮食习惯有助于防止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部分HP检测受药物影响很大,若近期口服抗生素、铋剂等药物,可能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怎么选择检测方法?常用检测方法包括侵入性检查(胃镜)及非侵入性检查,前者主要包括快速尿素酶试验、病理切片染色及细菌培养,优点是准确性高,但缺点显而易见,均需要通过胃镜完成,且取材部位受内镜医师水平影响,可能存在假阴性。非侵入性检查包括尿素呼气试验、HP粪便抗原检测、HP血清抗体试验。呼气试验简便易行,但受药物影响较大,并且孕妇、儿童不适用;血清抗体只能显示“是否感染过”,而非“是否感染着”,不能作为根治的依据;粪便检测准确性较高,安全易行。
为什么治疗过程中症状加重?药物的副作用是无法避免的,部分药物可能会引起腹胀、恶心、腹泻、便秘等消化道反应,患者用药时可能感觉原有不适加重或出现新症状。比如克拉霉素会导致口苦、恶心等;铋剂会引起大便发黑;呋喃唑酮可导致心慌、乏力等症状。已开始治疗的患者,建议继续用药,完成14天疗程,否则易导致获得性耐药,造成再次根除困难。但如果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建议停药并及时就医。
遵照医嘱吃药,复查还是阳性怎么办?幽门螺杆菌有一定耐药性,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四联疗法”治疗,但患者因耐药或再次感染,可能会导致初次根除失败,可在3—6个月后进行二次根除治疗。再次治疗用药一般会根据既往药物选择来进行调整。目前还有“幽门螺杆菌培养+药物敏感性”检测来辅助选择药物。治疗过程中有部分人反复根治、反复阳性,可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定期密切随访、严格自我监测等方法预防疾病复发。
(作者单位:聊城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