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感动的一封短信
——读《明代大儒崔铣》一得
□ 孙殿镔
读《明代大儒崔铣》,书中崔铣写的一封短信引起我的注意。
崔铣,安阳人,明代大儒。他辞官归乡,创办后渠书屋,随着书屋名气不断增大,学生越来越多。其中,需减免束脩的贫困学生也多起来。崔铣为官清廉,仅靠几十亩田地补贴书屋用度,一家人节衣缩食,日子过得清贫艰难。
后渠书屋的名气越来越大,河南提学副使陈束来访,表示官府予以全力支持:准备拆东岳庙,扩建后渠书屋;拨给周边三百亩官田,补贴办学之用。
感动之余,崔铣冷静思忖,提笔写了一短信——
“先人所遗屋不华,可以容膝;田不饶,可以糊口。仆早失先室,一婢给洒扫,一子能自力食,一孙甫成童,自费一饭一蔬,一褐一葛,非祭不宰鸡鸭。仆所玩《易》《论语》,亭下修竹十个,此外皆长物也。自知富薄分足,不敢苟慕他人财,望钧令勿布,使诸公此心惠于疲民寒士。”
从此信中,可见崔铣家庭生活之简朴,连鸡鸭也只是在祭祀祖先时才宰杀,平时是少有荤腥的;更可见其知足常乐的良好心态和处世风范,如此简陋的条件,还自谓“富薄分足”。最令人感佩的,是崔铣不顾自家艰难,首先想到的是“疲民寒士”,拒绝了官府的好意,恳请将田地资源等惠及平民大众,真乃高风亮节也。
这封短信堪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好教材,少年儿童可以好好读一读,乃至熟读成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