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网络安全的“隐形侦探”
——记聊城市第八届道德模范刘洪伟
□ 郝凯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身居幕后,在虚拟世界中比拼智慧,在网络空间中默默值守,程序、逻辑和数据建模是他们最厉害的“武器”。他们是“隐形侦探”,牢牢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确保网络空间清朗有序。他们就是网安民警,聊城市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支队警务技术一级主管刘洪伟就是其中一员。
“网络是虚拟的,但违法犯罪的危害是真实的,我们的对手利用高科技手段从事违法犯罪活动,技术高超、作案手法隐蔽。”10月18日,刘洪伟说,网安工作纷繁复杂,光靠认真还不够,必须凡事多想一点,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虑,才能把犯罪分子揪出来。
网安工作是一项既艰苦又枯燥的工作,需要从海量数据中寻找线索。对于刘洪伟来说,盯着电脑屏幕加班熬夜是常态,但他耐住寂寞,凭着一股子韧劲,练就了一身网上破案的“神通”。
“侦破案件,需要与时间赛跑,只有争分夺秒,才能抓住黄金破案期。”刘洪伟说。为解决电信诈骗案件中银行卡分析效率低、难以理清线索的问题,刘洪伟反复推敲、仔细琢磨,利用计算机编程工具,按照实际工作需求,研发了“涉案网银资金流快速分析系统”,把原来两天才能完成的筛选甄别工作,缩短到10分钟内完成。这一系统在网络赌博、电信诈骗、传销案件等涉众类案件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
网安民警的工作时间不分白天黑夜,刘洪伟记不得自己和同事多少次熬红了双眼,他们夜以继日地核查线索,抽丝剥茧研判案情,缜密判断资金流向。“最难忘的是2015年侦破的那起案件。为了做好案件取证工作,我和同事连着5天几乎没合眼。”刘洪伟说,他和同事分析设备工作原理、研究设备参数、查看日志文件,最终出具的电子数据报告证据链完整、事实清晰,在定罪量刑中起到直接作用,让犯罪嫌疑人得到了应有惩罚,也弥补了群众的经济损失。
在侦破开发区某公司被诈骗30余万元一案中,刘洪伟第一时间查看受害人的手机。在阅读海量代码、了解程序功能后,刘洪伟确定犯罪嫌疑人在受害人手机中安装了木马病毒,将手机中的短信、通讯录、通话记录等信息上传至指定邮箱和手机上。他用了整整3天时间,对涉案邮箱和手机进行深度研判、关联分析,推断出犯罪嫌疑人的真实身份。随后,他和同事又去了广西调取作案证据,顺利侦破此案,抓获犯罪嫌疑人,追回了全部损失。
从只有一个设备,到拥有20多个先进设备的电子数据取证分析实验室,在刘洪伟和同事的努力下,我市电子数据提取分析工作得到长足发展。与此同时,刘洪伟和同事的工作量也与日俱增,每年参与破案300多起,分析电脑、手机1000多个,出具报告300多份。
多年来,刘洪伟先后参与侦破涉网案件35起,办理公安部督办案件12起,协助各地刑侦部门侦破命案30起,抓获命案等各类逃犯68人,帮群众挽回损失5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