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负千斤重量,仍砥砺前行
——读张培祥的《卖米》有感
◇ 刘爱新
《卖米》是北大才女张培祥(笔名“飞花”)的一篇作品。该文曾获北京大学首届校园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后经《当代》杂志发表后,相继被《读者》《新华文摘》等刊物转载,引起巨大轰动。该文也被众多读者评为“可入选语文教材”的佳作。
我前几年就在多个微信公众号上看过这篇文章,最近又在一期《读者》上遇到它,忍不住再次读了起来。
文章用白描的手法,写了一个历经沧桑的农村母亲,为了给身患疾病的丈夫买药,和年仅十几岁的女儿一起挑着150斤(1斤等于500克)重的大米到集市上去卖的经过。她们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走了一个小时到达集市,但米价和预期有2分钱的差距,最终没卖成,又原封不动地挑了回来。全文情节生动,真实感人。读着读着,我的眼睛不由得湿润了。
每斤只差2分钱,150斤大米都算上,也只差3元钱。虽说这是一篇20年前的文章,那时的物价与现在相比较低,可就算放在那时,3元钱对大多数人来说也算不得什么。可是,就是这3元钱,让这一对母女付出了在太阳底下暴晒几个小时后又挑着重担返回的代价,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由此可见一斑。
这不是虚构的故事情节,而是作者张培祥的真实经历。张培祥1979年出生在湖南省醴陵市的一个偏僻山村,父亲多病,母亲得过小儿麻痹症,又做过乳腺切除手术,劳动能力大大减弱。这样的家庭,生活条件可想而知。张培祥6岁上小学,学习成绩一直十分优秀。10岁时,由于家庭贫困,她面临辍学,在姑父、姑母、四叔、罗校长等诸多好心人的帮助下,才得以完成小学、初中、高中学业。1997年,她以全市文科第一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就读。
上大学期间,张培祥通过勤工俭学,不仅挣够了自己的生活费,还把剩余的钱寄给家里,大大改善了家里的生活条件。同时,她的功课一点儿也没落下,一直保持着年级前几名的好成绩,多次获得国家一等奖学金,本科毕业后又被保送为本校研究生,是一个“人穷志不短,山窝里飞出金凤凰”的励志典型。
令人遗憾的是,张培祥在读研究生期间患白血病去世,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4岁,真是天妒英才!
我要把《卖米》这篇文章推荐给我的学生们,再给他们讲讲作者的故事,这对他们现在及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一定会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