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城融合”如何亲城又亲民
□ 郝凯
一座站,一座城。12月9日,笔者去济郑高铁聊城西站接人,夜幕降临,在一片灯火中,“聊城西站”四个大字格外耀眼。这座气势恢宏的高铁站,是整个城市的骄傲,也是所有聊城人的荣耀。
以美好实践回答时代之问。站在聊城迈入“高铁时代”的新起点,高铁站建好了更要用好,“站城融合”如何亲城又亲民?在笔者看来,高铁站不仅是城市对外的枢纽,是聊城人民追求诗与远方的启航之地,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引擎,是人们生活工作的活力中心。
笔者查阅资料后发现,“站城融合”一词正式出现在2016年国务院批准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融合”的提法颇有寻求人与天地万物和谐关系的东方哲学色彩,是指铁路客站与周边区域实现交通功能与城市功能高效整合、管理运营协调统一、空间肌理有机联系,可以更好地发挥铁路建设与城市发展的联动效应。
首先,实现“站城融合”,应精打细算,发挥高铁站“集聚经济”作用,与城市发展良性互动。在高铁大动脉上,不乏颇具规模产业集群的高铁站。例如,广州南站商务区立足“站城一体、业态融合的大湾区门户枢纽”新定位,今年引入中建四局、三雄极光、佳宁娜、亚朵、喜街、时代装饰等近20家新企业,涵盖建筑工程、实业投资、酒店运营、文化传播、科技制造等多个行业,这些名企和优质项目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澎湃动力。高铁站作为我市发展的新引擎,既应学习大城市的发展经验,超前谋划周边产业布局,还要考虑实际情况,精打细算、稳扎稳打。高铁站引领聊城向西成长,各个环节都向高质量发展这个时代要求聚焦,显然有助于我们用尽可能小的成本换取最大的回报。
其次,实现“站城融合”,应以人为本,做大做强“过路经济”。济郑高铁已全线贯通,再加上未来即将通车的雄商高铁,聊城西站在这个“黄金十字”上,理应把“人气”变为“财气”,做好商业配套,刺激旅客在途消费,甚至让聊城成为旅客的最终目的地。做大“过路经济”不能靠一锤子买卖,还得让旅客甘愿自掏腰包,细水长流,这就极其考验高铁站及周边商业的运营理念和运营模式,一定要吸取其他地方高铁站商业遇冷的教训。好的高铁站形象可以激发市民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印象深刻的场所记忆会成为人们出行中的美好体验。
“站城融合”说到底要因地制宜、久久为功。不过,有一点是最重要的,那就是亲城又亲民,让高铁建设真正成为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的一次契机、成为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的火车头,通过营造宜居宜业环境,增强产业、人口集聚效应,让更多人愿意来、留得下、过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