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WB05版:城湖·文韵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故乡的路

◇ 高明久

我不知走过多少条路,唯独在故乡的路——聊滑道上留下的足迹最多、印痕最深。

提起聊滑道,东阿县无人不知。它是从聊城到东阿县大桥镇滑口的一条公路。

记得小时候,聊滑道从赵庄村、董囤街穿过,在我们村北蜿蜒向东,又穿过王庄村、大秦村到达铜城街道,再到黄河边上的滑口。实际上,这是一条坎坷不平的人行小道,路两旁都是庄稼,偶尔有辆汽车路过,路就显得很拥挤。

我曾不解地问老师:“这条路为什么叫聊滑道?”老师解释:“滑口是黄河上的一个渡口,从聊城到河东(黄河东岸)去济南,必须从滑口乘船过河,没有其他路可走。因为有黄河阻隔,路通不到济南,所以就把这段路称为聊滑道。”

有年清明节,老师带领我们祭奠革命烈士时,又提起了聊滑道。“这段路虽然狭窄弯曲,但在抗日战争时期,它可是一条英雄的道路。”老师说。

抗日战争时期,我们村西的花牛陈和村南的姚庄被日本侵略者占领,村东一带是解放区。我们村就成为双方“拉锯”的地方,聊滑道就成了八路军与敌斗争的交通线。

当年,前秦村有一位足智多谋、英勇善战的八路军战士张振海,他骑车技术好、枪法准,常到附近村庄送信联络。有一次,他骑车到我们村开展工作,走到村东的高粱地时,发现一小队日伪军出来“扫荡”。当时,他如果掉头逃跑或者单枪匹马正面作战,必定被日伪军乱枪打死。高粱地东有条南北小道,张振海以高粱地作掩护,骑着车双枪轮番开火,从北到南,再从南到北进行射击。敌人被激烈的枪声打蒙了,误以为中了八路军的埋伏,掉头就跑。跑出去两三公里,不见八路军追击,他们才恍然大悟,回过头来再想追赶的时候,张振海早已没了踪影。

1958年,有关部门对聊滑道进行科学规划设计,避开村庄,截弯取直,加宽路面,抬高路基,取土筑路,一条崭新的聊滑道延伸向远方,路旁还有一条班滑河。路通行人多,便利交易广。人流产生了信息流,信息流带来了物资流。新聊滑道不仅方便了人们出行,而且富裕了百姓生活。

到了20世纪60年代,聊滑道完成沥青路面摊铺,出行更加便捷。当时,我正在读初中,第一次骑自行车上学,走在路上,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摇头晃脑,弯腰快蹬,车子疾速向前,班滑河迅速向后,我心情畅快,写下了人生第一首诗:

君行聊滑道,运河弃路旁。

心读千丛书,目舒穷远方。

国家投资建设黄河大桥后,结束了小船摆渡两岸来往百姓的历史。

聊滑道,故乡的路,不知走过多少代人,留下了多少足迹,走出了多少辉煌,这条道路也将永远印在史册里。

2024-01-05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44000.html 1 故乡的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