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记录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胶皮”窝窝

“胶皮”窝窝

□李晶

发现有卖地瓜面窝头的,我非常欣喜,便花十块钱买了一盒。一盒有八个,个个手心大小,皮薄眼儿大。一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久违的味道令我几乎湿了眼眶。

这是令我记忆深刻的“胶皮”窝窝。

小时候,与玉米面窝头和高粱面窝头相比,地瓜面窝头最好吃。它软弹,吃起来甜丝丝的,所以我们都称它为“胶皮”窝窝。

上世纪70年代的冬天,地瓜是我们家的主食。我们把地瓜从地里刨回来,放在地窨子里,做饭之前,就下到地窨子里提一篮子上来,在带着冰碴的水里洗净,开始蒸地瓜、熬地瓜粥,一顿饭吃下去,肚子里大部分是地瓜。或者为了便于储存,霜降后刨出地瓜,就把大块的擦成片,晾晒在刚刚种完麦子的农田里,晒干后装进麻袋,做饭时掏出几把放在大地锅里,和高粱米一起煮,一个人可以喝两碗,若是再放入一把绿豆,那绝对是难得的美味儿。当然,把地瓜干磨成粉,就可以蒸窝头了。

蒸窝头是通常的吃法。那时候的磨,磨出的面比较粗,吃玉米面窝头,我们小孩子常常一脸愁苦,说窝头难咽。一口窝头嚼了好长时间,总是在口中打转,咽不下去。高粱面窝头也好不到哪里去,不但难以下咽,还容易便秘。所以,最好吃的还是“胶皮”窝窝。

母亲手巧,为了让我们顺利吃饭,她将自己做饭的聪明才智发挥到极致。她不但给我们蒸“胶皮”窝窝,还用不同的面进行组合,给我们蒸花卷吃——白面和玉米面,白面和地瓜面,白面和玉米面、地瓜面。蒸出来之后,一层白、一层黄、一层黑,不但好看,而且因为有了白面的参与,尤其是还有地瓜面,花卷的口感就丰富了,下咽也顺溜儿了很多。当然,因为白面的金贵,作为外层的白面,总是最薄的。

白面是必须放在外层的,因为只有它有弹性。地瓜面的弹性体现在熟了之后。那时候去我姥姥家,姥姥也发挥自己在食材匮乏年代里磨炼出来的聪明才智,给我们烙地瓜面的饼吃。她将地瓜面包在薄薄的白面皮里面,擀成一张大饼,放在鏊子上烙,烙到两面金黄,放案板上一切四块,分给我们。我们姐弟四个一人捧着一块饼,坐在小板凳上,围成一圈儿左手倒右手地趁热吃。饼外酥里嫩,更确切地说,是外酥里弹,且甜丝丝的。所以,姥姥的第二个饼还没有烙好,我们四个就已经围在鏊子前等着了。

那几乎是童年时代最好吃的食物了。

一种东西作为主食,和它的产量高有直接关系。再好的东西,天天吃,也会把人吃到吐,所以现在很多老人不怎么喜欢吃地瓜,说当年吃伤了。当年,地瓜是最常见也是最不值钱的东西,现在却成了餐桌上的新贵。那时候吃地瓜是果腹,现在是大鱼大肉吃多了换个口味。那时候我们只知道地瓜有红心的、白心的,红心的甜,白心的面,偶然发现一块白心中有点紫的,就像发现新大陆似的,觉得很稀罕。现在虽然还是那个地瓜,却细分了很多品种,名字越叫越好听,价格也越来越贵,贵到有的地瓜,一斤的价钱可以买好几斤精白面。

现在吃“胶皮”窝窝,虽然一口下去,童年的记忆就回来了,但也只是偶尔尝尝,不能天天吃、顿顿吃。每天把“胶皮”窝窝当成美食的日子我不想回去,我更喜欢现在的生活,天南海北的食材可以任意选择,各种美味佳肴可以尽情享受。

(图片由作者提供。本版有些文字涉及方言,仅用其音)

2024-01-16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44473.html 1 “胶皮”窝窝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