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记录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儿时赶年集

□ 于洪波

我老家在位于鲁西的阳谷县郭屯镇郭屯村。小时候我最盼望的就是赶年集。进入腊月之后,集市便更加热闹起来。郭屯村的逢三、逢八大集,不知是什么时候形成的,据说三五十里之内没有比这个集更大的了。逢三、逢八之日,十里八乡的人都会往郭屯来赶集,或买或卖,各施本领。也有人不买不卖,只是赶闲集凑热闹。

到了小年腊月二十三,集市已是异常热闹。街道上人来人往,摩肩接踵,拥挤不堪。小伙伴们人小机灵,在人缝里钻来钻去,寻找乐趣。若谁手里有几毛钱,便成了“大款”和“大哥”,有好几个人跟在屁股后面听指挥,让干啥就干啥。有外村的两个小孩抓了两只小乌龟在集上叫卖,有人出五毛钱要买下,可那两个小孩为了分钱均匀,非要买的人出四毛钱或六毛钱,就是不答应卖五毛钱。儿时的笑话宛在眼前。

集市上卖东西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有的还带着颤音,悦耳动听,尤以卖饭的为最。那时候卖的东西现在许多已经绝迹,比如牲口驾辕拉车用的鞍鞯,耕地用的犁耙,纺棉花用的纺车和缠线用的锭子,盖房编笆用的椽子和芦苇等。还有许多生活用品也不见了踪迹,如笼布、麻丝、油灯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机械化、电气化的普及,这些曾辉煌一时的物件已经不见了。

牲口市里的牲口很多,马牛羊驴骡等种类齐全。牲口市里有专门给牲口修理蹄子的手艺人,俗称“铲驴蹄的”。这些人艺高胆大,把牲口蹄子搬起来放在一个方凳上修切,还有的会给牲口蹄子挂上铁掌,防止牲口蹄掌磨损。许多牲口性烈,不听摆布,乱踢乱咬,让一旁看的人心惊肉跳。有一个修驴蹄的就被踢豁了鼻子。更有劁猪阉羊的手艺人走来走去招揽生意。有一个姓杨的老头儿,自行车上挂着劁猪的幌子,一根拐棍上挂着两道白胡子和一幅三角形的红布条。“白胡子”是其行业辈分极高的标志,他的手艺也不寻常,生意特别好。

年关最火爆的生意莫过于卖鞭炮和卖肉。生活再困难的家庭也得买几斤肉、买几挂鞭炮。卖肉的摊位自不必说,肉架子摆起来只等顾客上门。卖炮的可得卖力气了,鞭炮市在镇医院南边,一大早就有几十家鞭炮摊摆开,竞争激烈。卖鞭炮的拼命地夸自己的炮响,发誓诅咒没有瞎包(不响)的。更有甚者,在寒冬腊月里脱了棉袄,光着膀子,挥舞着一条挂着鞭炮的长竹竿叫卖,隔一会儿,便点响一挂,大声自夸,声嘶力竭。他们很卖力,但并不注意消防安全。叫喊正欢之际,点燃的鞭炮飞入炮箱,摊位瞬间炸响,光膀子的卖炮人抱头鼠窜。赶集的人也吓得四处奔逃。待硝烟散去,卖炮人往往满脸乌黑,血本无归,欲哭无泪。

腊月二十八是春节前最后一个集,这一天人更多。所有年货都要在这一天处理掉。卖缺的年货价格奇高,卖不完的就降价出售。有许多人到黄昏时,才到集上拣便宜货买,可谓心眼儿多矣!其实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没有多余的钱消费啊!

在大街两旁的胡同里也挤满了人。木料市、家具市、鱼市、粮市、菜市、牲口市、炮市、布摊、杂货摊等都有固定的区域。有的摆摊人灵活,见缝插针,哪里有空就摆在哪里。集市上的人熙熙攘攘。在村子的中心位置聊阳沟桥上,几乎每个集都会出现拥挤不堪的情况,小偷小摸会趁着混乱大肆出手。那时人太穷,他们一般也不会有多大收获。有许多赶集人在集上吃顿饭,只花上几毛钱买几个烧饼和包子。供销社饭店里的炒肉菜五毛钱一盘,无人问津,更别提烧鸡、下货等硬货了。

黄昏来临了,年集仍未完全散去。有许多摊位点着马灯苦等着买主,还有的恋恋不舍地慢慢收拾着,一整天甚至一冬天的辛苦会换来多少报酬,他们得回家细算了。

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今天的生活和当时相比,变化可谓翻天覆地。如今郭屯大集仍在,年集也热闹,可不知为什么,再也没有了儿时的味道。童年的年集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常进入我的梦里,让我重温一把儿时的乐趣。

2024-01-24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44871.html 1 儿时赶年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