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记录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儿时赶庙会

□ 刘晓东

离我老家十多里地的茌平区韩屯镇罗屯村,曾经有过一座很出名的庙。从我记事起,那里每年都会举办庙会。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没有什么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于是赶庙会,就成了大人孩子外出游玩的第一选择。庙会在正月底举办,二月初结束,正处于春节过去、农忙之前的空闲时期,所以非常受群众欢迎,赶庙会的人络绎不绝。

庙会一直在老庙遗址旁边的空地上举行,这样既方便群众祈福,又有大片的地方安置众多商贩。群众来游玩时,进出也非常便利。偌大的场地上到处都是商户临时搭建的芦苇棚或者布棚,有一些地方还用破旧的渔网围起来,需要买票才能进去玩。赶庙会与赶年集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到处都是人和卖生活用品的小商小贩。不过它们还是有一些不同之处:赶年集是以买过年吃的用的东西为主,兼顾着玩;赶庙会则是以玩乐为主,买东西倒为其次了。

到了举办庙会的那一天,小伙伴们都会早早地集合起来,成群结队地出发。十多里的路途,在打打闹闹、说说笑笑中很轻松地就走完了。离庙会还有段距离就能看到搭建起的芦苇棚,甚至还能闻到包子的香味。有家包子铺,年年都来庙会上做生意,卖的合手包很受欢迎,经常有人排长队购买。我不喜欢吃包子,不过看着包子师傅吆喝时夸张的表情和人们吃包子的劲头,我相信那包子一定很好吃。

乡土把戏、各种杂耍是小孩子们的至爱,哪里好玩就去哪里玩,哪里人多就往哪里挤,浑然不觉得累。我们要把过年时没有玩够、没有吃好而留下的遗憾,在庙会上好好地弥补一下。对于来自各地的小吃,我们都要凑钱买来尝一尝,一人一口,其乐融融。

再好吃的东西也抵不过玩的诱惑,套圈就是我们最喜欢的项目之一。精明的摊主用竹条做成一个个小圈,然后在地上摆一些针头线脑不值钱的小东西,以5分钱一个竹圈的价格,吸引我们买圈套东西。被风吹得脸色通红的摊主,为了掏空我们那可怜的口袋,推出买十送一的优惠政策,很快就让我们连午饭钱也掏了出来。我们拿着竹圈,紧张得手直发抖。越想套中物品,越套不中,最后恼得直打手。记得有一次,我套中了一个酒盅,送给了爷爷,他用了很多年。除了套圈,还有一种类似老人说的“西洋片”的东西也很受欢迎。这物件其实是在一个木头箱子里放个手电筒,前面放上几张可以循环转动的胶片,我们可以把头伸进箱子里去观看。在那里我第一次知道了海洋里有那么大的鱼,森林里有那么多的动物。

有一年庙会上来了一个马戏团。他们用高高的笼子拉来了嘴里不停咀嚼的骆驼、憨态可掬的黑熊、不断伸手要东西吃的猴子,吸引很多村民前来观看,几乎把围起来的布幔都挤破了。我们没有钱买票,只能透过缝隙偷偷地往里看。当我看到驯兽员把手直接放到黑熊嘴里时,心都提了起来,赶紧把眼闭上了。心想黑熊万一咬他,岂不把他的手咬断了?等再睁开眼时,我看到驯兽员正抚摸黑熊的皮毛呢。驯兽员没事,可我身边的小伙伴却不小心跌了一跤,把头摔破了,鲜血直流。他的家长把他抱起来,快步跑到庙前的香炉前,抓了一把香灰就捂在伤口上,很快便不流血了,小伙伴又活蹦乱跳地玩去了。正在烧香的群众都说香灰是好东西,不会让孩子留下伤疤。

如今,我离开家乡已经多年,没有时间去赶庙会了。不过听老家的人说,那个庙会的规模越办越大,里面的游乐项目更加丰富多彩了。可我身在远方,无法亲身体会,只能从记忆里去回味那难忘的庙会乐趣。

(本版有些文字涉及方言,仅用其音)

2024-02-21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45914.html 1 儿时赶庙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