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蚕丝吐尽育桃李

——追忆韩金鼎老师

韩金鼎

1979年,韩营联中七年级毕业师生合影,二排右四为韩金鼎

□ 刘建国

“丹心一颗,蚕丝吐尽育出满园桃李;陋室两间,蜡烛燃竭照亮几代新人。”躬耕教坛40余年,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桃李满园,这是韩金鼎老师教育生涯的真实写照。

1937年3月,韩金鼎老师出生于茌平菜屯公社韩营村。其祖父韩季膺是晚清秀才,知识渊博,不仅在古典文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而且精通三国语言,是茌平教育事业的奠基人。韩季膺育有两子一女,其次子韩朝梅就是韩金鼎老师的父亲。

韩金鼎老师6岁丧母,12岁丧父,幸好继母很疼他,将他视如己出,还有开明睿智的祖父教他读书写字。他聪明伶俐、勤奋好学,14岁考入清平师范。求学期间,他琴棋书画均有涉猎,二胡、横笛、口琴、唢呐、手风琴尤为精通。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他勤工俭学,自食其力。

1954年,17岁的韩金鼎毕业后被分配到杨官屯完小担任教师。他是个“多面手”,语文、数学、自然、历史、音乐、美术样样拿得起,经常教几个年级的几个学科。那些年教师紧缺,他先后辗转于杨屯完小、袁庄中心校、洪屯中心校、韩屯中学、冯庄完小等多个学校。任教的这些年,他教学工作成绩突出,多次被评为“模范教师”“县优秀教师”等。那时候教育资源匮乏,教鞭都是用树枝,更别说其他教具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灵手巧的韩金鼎老师,自己动手制作教具,曾经因此被评为“土专家”。

20世纪60年代,韩金鼎老师主动承担起革命宣传工作,利用周末、节假日写标语、画海报。他根据菜屯公社阚庄村英雄故事创作了连环画《一坛血》,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茌平英雄儿女保家卫国、英勇战斗的不朽形象。

韩金鼎老师是一位有爱心、有责任心的老师。20世纪70年代初,学校实行勤工俭学实践教学,让学生养猪、养兔子、种试验田,每周各年级都会有一节实践课。低年级学生拔草拾粪,高年级学生去试验田里劳动。韩金鼎老师都会提前把镰刀、锄头等农具的把手细心地打磨光滑,以免学生的手被划破。他的教学风格沉稳扎实、不急不躁,讲课就如同拉家常、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课堂氛围轻松愉快。他知识渊博,善于举一反三,寓教于乐,寓理于教,使同学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他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他一直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要通过现象看本质,大多数孩子看似调皮,只是逆反心理在作祟,其实是品德好、内心善良的人。当年那些调皮学生,在他的谆谆教导下,长大后在很多领域都颇有建树。

1976年4月,韩金鼎老师被查出患有脑垂体瘤,这给他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在妻子及亲朋好友苦口婆心地劝说下,他最终勇敢面对,并积极配合大夫的治疗。当时他的儿女还小,需要照顾,妻子也不能耽误教学,韩老师就独自一人去济南住院,吃药、打针、烤电、放疗,总算控制住了肿瘤的生长,但每年要定期去复查。即使这样,他依然带病上课,直到退休。

2015年1月24日,韩金鼎老师在又一次患病住院一个多月后,与世长辞。当时雪下得正紧,那是那年冬天唯一的一场雪。韩金鼎老师老家的乡亲、工作生活中的挚友、教过的学生都怀着崇敬和悲痛的心情赶来为韩金鼎老师送别。许多学生表示,对于韩金鼎老师的教诲终生难忘,也将以老师为榜样,努力在工作岗位上取得优异成绩。(图片由作者提供)

2024-03-07 ——追忆韩金鼎老师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46693.html 1 蚕丝吐尽育桃李 /enpproperty-->